刘少奇:抗战胜利后 事关全局的“十万大军进军东北”的建议 谁最先提出?
抗战胜利后 , 党中央确定“向北发展 ,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 并派两万名干部、十万大军出关 , 逐步建立了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 为全国解放战争创造了条件 。 那么 , 是谁先提出了十万大军进军东北的主张呢?对此 , 党史界尚有争论 。
文章图片
▲刘少奇
一种观点认为 , 进军东北的建议是黄克诚首先提出的 。 如《黄克诚大将》一书中记载:“他(黄克诚)认为 , 抗战胜利后 , 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 一方面又假意同我们和谈 , 国内局势是‘和战不定’ 。 而我们党领导的地区还分散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东南沿海 , 没有联成大片的战略根据地 , 这是十分不利的 , 他决定 , 立即向党中央提出自己的建议 。 ”“这是一份很有见地的电报 。 ”“几天以后 , 中央发出指示 , 确定‘向北发展 ,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 ”洪学智在回忆文章中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 , 蒋介石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内战 , 一方面又假意同我们“和谈” , 国内形势呈现“和战不定”的状态 。 黄克诚认为 , 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不可避免 , 我党必须不失时机地“创建战略根据地” , 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 。 1945年9月14日 , 他向中央和军委提出在政治上谈判的同时 , 军事上集中主力准备决战 。 为此 , 东北应派部队至少5万人 , 能去10万人为最好……9月19日 , 中央即发出指示 , 明确提出了“向北发展 , 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 , 并从全国抽调大批主力部队进军东北 。
黄克诚的老部下李雪三等人撰文也同意上述观点 , 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 , 东北地区由苏联红军接管 , 国民党军队鞭长莫及 , 而八路军一部曾先期进入东北地区 。 1945年9月13日 , 黄克诚同志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得知此消息后 , 立即请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向中央发电报 , 建议速派大部队进军东北 。 当时饶不同意 , 黄克诚同志遂于14日以个人名义致电中共中央及中央军委 , 提出《对当前局势及军事方针的意见》 。 在这份电报中 , 黄克诚同志洞察时局 , 高瞻远瞩 , 从国共两党两军面临长期斗争最后将进行大规模战略决战的实际情况出发 , 指出国民党当局对“和谈”毫无诚意 , 只以此作欺骗人民、麻痹我军、拖延时间之手段 , 到适当时机 , 和平压力无效后 , 即以大军向我进攻 , 以收各个击破之效 。 “电报”从战略高度提出了迅速抽调主力部队进军东北“建立联系、一大片的大战略根据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并建议进军东北的部队应“尽量多派 , 至少应有5万人 , 能去10万人为最好 , 并派有威望的军队领导人去主持工作” 。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将黄克诚的电报转报正在重庆参加国共“和谈”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 。 9月19日 , 中共中央正式发出进军东北的命令 。
另一种观点认为 , 进军东北的首倡者是刘少奇 。
何明认为 , 黄克诚致中央电只能证明黄克诚在这一战略决策的制订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而当时的新四军政委饶漱石也向中央发出过类似的电报 。 曾克林同志到延安的汇报恐怕也是一个有力的依据 。 而要了解谁先提出的这个建议 。 应对其产生的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首先 , 派重兵进军东北是党中央战略方针转变的必然产物 。 抗战后期 , 我党制定了以一部分力量向北发展、而以主要力量向南发展的战略方针 。 抗战一结束 , 蒋介石利用各种手段很快占领了华东、华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 , 而对东北暂时鞭长莫及 。 而东北北靠苏联 , 西倚蒙古 , 不会左右受敌 , 且与我华北解放区可连成一片 , 能改变我长期被围困的局面 。 东北又有丰富的矿产和发达的工业基础 。 因此 , 随着情况的变化 , 党的战略方针也发生了变化 , 这个变化直接影响着调重兵入东北的决策 。
推荐阅读
- #苏联#1949年刘少奇访问苏联 斯大林公布核爆视频耀武扬威
- 毛泽东■毛泽东立刘少奇做接班人为何又扳倒
- 「」揭秘刘少奇主席死亡真相,远不是想象那么简单
- 毛泽东@刘少奇接班人地位为何被撸掉?背后内幕极深
- #日本#抗战胜利后中国为何没向日本派遣占领军?
- 「粟裕」刘少奇曾反对陈毅入选“十大元帅” 是因为这个人
- 「孩子」周恩来总理全力解救刘少奇之女刘爱琴真相
- 「中央」刘少奇与周恩来、邓小平最后的聚首
- 『伪军』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收编了多少伪军?下场一个比一个惨,有的被活埋
- 【刘少奇】1939年刘少奇回延安:历时9月穿103道封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