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我和138个医生护士度过了65天( 二 )


老胡翻檀学兵的朋友圈 , 看见一张她抱着小孩的照片 , 问是她的孩子么 。 檀学兵说自己还没结婚 , 老胡感慨 , 家里有个小辈和檀学兵一样大 , 现在都已经有孩子了 , 然后他又说:“等你结婚的时候 , 我一定去 。 ”
告别的这个下午 , 老胡脸上没什么笑脸 , 他的“老小孩”脾气又犯了 , 还是不想吃饭 , “昨天晚上不舒服 , 而且真的舍不得你们 。 ”
檀学兵最后帮老胡贴了一次膏药 , 收拾了床头的东西 , 还给他换了弄脏的床单 。 老胡有些不好意思 , 又说起了檀学兵的婚事 , “以后谁娶了你 , 肯定特别幸福 。 ”
【在武汉,我和138个医生护士度过了65天】傍晚5点多 , 哄着老胡多吃下两块牛肉 , 檀学兵走到了门口 , 回头说:“老胡 , 我真的走了啊 , 你别哭 , 咱们肯定会再见的 。 ”
最后的那个下午 , 不光檀学兵 , 很多不当班的医疗队员都进了病房 , 他们各自有个最放不下的病人 , 要去再见上一面 。
很多人都觉得 , 这段特殊时期的医患关系 , 要比往常融洽了很多 。
一个50多岁的老医生跟我说 , 这段日子像是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 那会儿他在一所县医院上班 , 病人家属不能来探视 , 统一把粮票交到医院 , 到了时间 , 病房就上锁了 。 这和现在的隔离病房有些像 , 医生只面对患者 , 不用考虑太多和家属沟通的琐碎事情 。
免费治疗的政策也缓解了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压力 。 一个年轻医生告诉我 , 一度让他最苦恼的 , 就是总要和患者去谈“钱”的问题 , 解释费用明细、告知非医保项目 , 各种误解和争执也从中而来 。 至少在最近这段时间 , 看病又成了一件特别“单纯”的事 。 但这终究是特殊时期的状态 , 一些现实的问题或许还会存续下去 。
查房
撤离这事也让世纪坛医院的老苑措手不及 , 最后一次值班 , 他刚跟病人们说过“会陪他们到最后” 。 我跟老苑查过一次房 , 能想象 , 他做出这个承诺时的模样 。
老苑查房的时候 , 嬉笑中带着认真 , 三个女患者叫着“男神”、拉着他合影 , 老苑笑呵呵提醒其中一个人 , 口罩戴反了 。 还有隔壁病房那个“不听话”的老大爷 , 老苑掰着指头给他算 , 最近查房至少两次看见他没在吸氧 , “我都给你数着呢 。 ”
我挺感激老苑和院感李红老师那次带我进病房 , 不光是护我周全 , 也让我亲眼看见了 , 那些曾经只是听过、写过的人 。
比如143床的大爷 , 刚到武汉第一周 , 就听说了他的事 , 老伴儿在对门去世 , 最后一面儿都没见上;还有113床的大姐 , 接连几个医护跟我说过 , 她老公也在别的病区去世 , 她很长时间都不知道 , 还在给老公发微信 。
快两个月的时间里 , 断断续续从不同的人那里知道他们的境况 , 怎么挺过治疗中最煎熬的时候、怎么试着接受爱人离去的痛苦 。 我没想到有一天能亲眼看见他们 , 而且看上去 , 他们已经好些了 。
我还看见了陈莹 , 老苑形容 , 她就像是12层病区的“国宝大熊猫” , 得到了格外多的关注和看护 。
陈莹身上几乎汇聚了隔离病房里所有戳人心的经历 , 和她一起入院的母亲已经去世了 , 她自己的病情也一度非常危重 , 而且她还很年轻 , 只有35岁 。
医生臧学峰只比陈莹小一岁 , 他第一次给这么年轻的病人告病危 。 那个晚上 , 臧学峰给陈莹叩了半个小时背 , 她只咳出了很少带着血丝的黏液;臧学峰数了数陈莹呼吸的次数 , 正常人每分钟20次左右 , 陈莹每分钟60次 , 急促而无力 。
协和西院只有20张ICU床位 , 臧学峰想帮陈莹争取一张 , 他连着打了几个电话过去 , 一直强调:“病人很年轻 , 一定要尽力试试!”
20多天后 , 陈莹病情好转 , 从ICU回到了12层病区 。 她已经不记得臧学峰了 , 但还记得那晚的感觉 , “身体里好像浸满了水 , 已经没到嗓子眼了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