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四成受访医院资金断流?疫情后要重视医院财政危机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四成受访医院资金断流?疫情后要重视医院“财政危机”)
[经济观察报]四成受访医院资金断流?疫情后要重视医院财政危机
文章图片
4月6日 , 一家医疗智库发布了“疫情期间医院运行状况问卷调查”结果 , 今年第一季度 , 95%的受访医院业务量、营收出现同比下滑 。 其中 , 84.8%的医院门诊量下滑20%以上 , 39.2%的医院已出现资金断流的情况 , 全部为二级公立医院 。 所有受访的社会办医机构均表示:资金流仅够支撑两个月 。
疫情期间 , 医疗机构面临收入下降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压力 。 在收入端 , 除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外 , 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对门诊服务限制人流 , 甚至因医务人员集体感染而关闭门诊服务 , 许多患者也因担心感染而减少对住院服务的需求 。 在支出端 , 医疗机构需要购买医用口罩、眼罩、防护服等防护设备 , 改造发热门诊 , 增购呼吸机等救治设备 , 建设检测实验室等科研设施 。 深圳市一家定点收治医院负责人反映 , 救治设备的总投入大约3000万元 , 科研设备总投入大约2000万元 。
四成受访医院资金断流?这给中国的医疗保健体系敲响了警钟 。 如果任其恶化 , 可能导向两种后果:一种是医疗机构持续亏损 , 重演上世纪80至90年代倒闭、变卖现象 , 对城乡居民特别是偏远、贫穷地区居民的健康公平性带来负面影响;另一种是医务人员过度医疗、不当医疗等行为将盛行 , 重演上世纪90年代起的“以药养医”“以检养医”现象 。
对于医疗机构的“财政危机”不是没有解决之道 。 在国外 , 3月底 , 美国参众两院表决通过了“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 , 其中包括为医院和一线抗疫组织提供1000亿美元直接拨款 。 在国内 , 4月8日 , 上海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发布《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 , 其中就包括:医疗机构承担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所需经费 , 由同级财政按照相关规定 , 根据工作量和考核情况给予补偿 。
上述经验的启示是 , 首先 , 基本医保、公共财政这两个医疗服务的最大支付方要迅速行动起来 , 缓解医疗机构现金流紧张的局面 。 对于医疗机构“财政危机”更为严重的中西部地区 , 迫切需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予以解决 。 中国接受财政拨款的公立医疗机构占比远高于美国 , 中国医疗机构的人力成本也远低于美国 , 再加上医保系统为医疗机构预付193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患者救治(截至3月19日数据 , 国家医保局) 。 因此 , 即便中国启动对医疗机构抗疫工作的财政专项补助 , 预计将低于美国的1000亿美元 , 不会给公共财政带来太大负担 。
其次 , 各级主管部门要创新医疗监管模式 , 在保障医疗服务安全性、合理性的前提下 , 为医疗机构恢复日常诊疗收入消除障碍 。 当前 , 全国医疗机构已全面复工 , 但截至4月上旬 , 大部分公立医院的门诊量仍然低于往年 。 门诊是公立医院的“基础流量池”和主要收入来源 。 下一步 , 各级主管部门要在互联网诊疗的首诊环节 , 适当放开对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在线执业的限制 , 推动部分内科门诊服务从线下转为线上 , 特别是加强对患者的在线随访、在线健康咨询服务 , 持续提高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工作饱和度 。
最后 , 长远而言 , 各主管部门要创设全口径、可持续的筹资路径 , 随之建立支付的绩效考核机制 。 要确保在下一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来袭时 , 医疗机构抗疫不再是“无源之水” , 或者是“坐吃山空” 。 一是建议中央政府启动创新性金融工具 , 要求地方政府提留法定传染病准备金 , 形成倒逼地方政府重视公共卫生的激励机制;二是建议推广按健康效果付费(PayforPerformance , P4P)的基本医保、商业保险支付机制 , 形成医疗机构内部的收入再分配;三是借鉴千年中医延续下来的按患者满意度付费的“诊金+答谢金”机制 , 让民间智慧和民间力量激发慈善伦理 。
总之 , 在一线抗疫过程中 , 要让优质医疗服务得到合理对价 , 要让优秀医护人员得到合理补偿 , 要让优良医疗机构得到合理收入 。 只有这样 , 在中国进入经济社会恢复期之后 , 医疗保健体系才能跟着恢复元气 , 并支撑起一张全民健康的安全网 。
【[经济观察报]四成受访医院资金断流?疫情后要重视医院财政危机】(作者系中国价值医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