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打开增长空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8日召开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如何加大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力度?在扩大国内需求、居民消费和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之间,如何形成供需良性互动?采访人员采访了相关专家 。
畅通三大循环,加强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 
截至3月28日,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达98.6%,人员平均复岗率达89.9%;截至4月9日,超76%外贸重点企业产能恢复率超70%;截至4月10日,中小企业复工率超80%……3月以来,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 。 
然而,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 。世界贸易组织4月8日发布《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预计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可能缩水13%—32% 。我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 
“‘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这样的判断非常清晰、准确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牛犁分析,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活动收缩,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扩大,影响着国内消费、投资和预期等方面 。 
“突出强调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很有针对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分析,尽管复工复产率已经有很大提升,但是要全面恢复还有不小压力 。 
从产业循环看,上下游复工复产存在不同步问题,下游劳动力比较密集的环节受人员流动不畅影响,恢复较慢 。从市场循环看,需求端的恢复比供给端要慢 。3月PPI同比下降1.5%,说明市场供需仍存在不匹配问题 。在内需恢复较慢的同时,外需又在收缩,导致工业品出厂价格降低 。从经济社会循环看,人流、物流、资金流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着力打通这3个层面的循环,是形成供需良性互动、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的关键 。”杨光普说 。 
畅通循环,要先扶持最短板、最弱项 。受疫情冲击最大的是交通运输,零售,汽车、家电等耐用品行业,以及旅游、住宿、餐饮等生活服务业;最困难的是现金流薄弱、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微企业 。 
目前,各类纾困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减税降费政策总计超1万亿元,定向降准增加中小银行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企业可获稳岗补贴……“坚持结果导向,把已经出台的政策尽快落实到企业、劳动者身上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副司长李慧说,落细落实援企稳岗政策是当下重点 。 
【扩内需,打开增长空间】“最紧迫的还是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供给,避免因资金问题而大量停产破产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疫情冲击进一步加剧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紧张,而资金不足还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消费升级、产业升级需求 。 
当前,出口外向型企业面临需求端和供给端双向挤压 。一方面,出口订单被延期或取消;另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受阻,影响零配件供应,如何扶持这部分企业也成为关注重点 。刘兴国认为,应做好针对出口外向型企业的服务,包括建立完善国际市场预警机制,建立国际市场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完善国际业务信用担保机制,增强外向型业务的融资支持,促进进出口通关便利化与对外投资便利 。“鼓励出口转内销也是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的途径之一,符合国内消费升级趋势 。”杨光普说 。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 
外贸承压,尽快恢复、扩大内需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认为,有序推动各类商场、市场复工复市,促进生活服务业正常经营,是当前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具体抓手 。“这些是推动终端消费最直接的途径 。消费需求回暖,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端的复工复产 。”牛犁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