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建安七子阮瑀:既然不快乐,又无处可逃,不如在难熬的日子里高歌( 二 )


2
从军见闻 , 阮瑀见过太多苦难 , 这些民间苦难 , 让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冲击 , 在邺城时 , 城里的繁华与城外的荒芜形成了鲜明对比 , 但他显然是无能为力的 。
他很痛苦 , 于是写诗 , 一写就成名 , 流传千古 。在这首《驾出北郭门行》中 , 阮瑀与一位孤儿对话 。
驾出北郭门 , 马樊不肯驰 。下车步踟蹰 , 仰折枯杨枝 。
顾闻丘林中 , 噭噭有悲啼 。借问啼者出 , 何为乃如斯?
亲母舍我殁 , 后母憎孤儿 。饥寒无衣食 , 举动鞭捶施 。
骨消肌肉尽 , 体若枯树皮 。藏我空室中 , 父还不能知 。
上冢察故处 , 存亡永别离 。亲母何可见 , 泪下声正嘶 。
【「建安」建安七子阮瑀:既然不快乐,又无处可逃,不如在难熬的日子里高歌】弃我于此间 , 穷厄岂有赀?传告后代人 , 以此为明规 。
出了邺城北门 , 繁华就被甩在身后 , 眼前所见 , 是经过战争洗礼后的田野 , 饿殍满地 , 民不聊生 , 凄惨的景象让马儿都不忍前行 , 这时候 , 阮瑀见到了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孩子 , 阮瑀跟着他开始了一段对话 。
在对话中得知 , 这个可怜的孩子生母很早就离他而去 , 他跟着继母生活 , 却受到了虐待 , 不仅吃不饱穿不暖 , 还动不动就被毒打 , 自己的父亲却一无所知 , 他只能跑到生母的坟前哭泣 , 诉说自己的悲惨生活 。
阮瑀听闻后 , 泣不成声 , 写下了这首诗 , 想让后人从中吸取教训 。
全诗如泣如诉 , 用词朴素 , 却感人至深 , 与时兴的浮靡文风大相径庭 , 艺术成就极高 , 后人多传颂 。
「建安」建安七子阮瑀:既然不快乐,又无处可逃,不如在难熬的日子里高歌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建安七子
如果说 , 被迫出仕让阮瑀不快乐 , 眼前这般场景 , 让阮瑀感到无比痛苦 , 人生无常 , 世事难料 , 所谓的天灾 , 何尝不是人祸 , 在战争年代里 , 阮瑀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 。
他不敢麻木 , 自己的出身是好 , 但他所关注的仍然是黎民百姓的幸福生活 , 想必 , 那时候的文人 , 都期望着能有一个太平盛世 , 让万民安居乐业 。
这样的理想 , 需要时间去实现 , 阮瑀等不到了 , 公元212年 , 在出征北归路上 , 阮瑀病逝 , 时年约四十七 。真如他此前写的《七哀诗》 , "丁年难再遇 , 富贵不重来 。良时忽一过 , 身体为土灰 。"如果有盛世 , 他也等不到了 。
命运的两重悲剧 , 一重在生不逢时 , 囿于时代 , 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 自己也只能在历史潮流中风雨飘摇 , 无处停靠;另一重悲剧在于时不我待 , 时代局限 , 可以抗争 , 可以打破 , 然而 , 命运往往让人陷入"来不及"的痛苦中 。
阮瑀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出现 , 不声不响地存在 , 又不声不响地离去 , 我们现在回望历史 , 从不多的典籍中寻找他的点滴往事 , 又从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读取他的内心世界 , 这样的一位不快乐者 , 在很用力地让自己能够纵声高歌 。
这高歌 , 是悲怆的 , 也是强有力的时代之音 。
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属于原作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