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落伍”了?( 三 )



此外 , 工资低房价高 , 一直是青岛的痛点 , 也直接影响了外地人和本地人对这座城市共有的好感 。

即使在山东省内 , 青岛对省内人才的吸引力也低于济南 。 山东本土求职招聘网站齐鲁人才网发布的统计显示 , 2019年 , 山东省人才流动量最大的城市为济南 , 济南的人才吸引指数全年领先于青岛 。

不久前 , 青岛当地媒体发表一篇评论文章《根在产业结构》 , 分析了青岛工资水平低经常被抱怨的问题:

“工资不高 , 实质是产业结构老化问题 , 传统产业比重太大 , 引领性创新产业太少、从业人员数量有限 。 传统产业依赖资本和要素投入 , 依靠扩大规模、压缩人力成本获取利润微薄 , 企业员工的工资自然就提不上去 。 ”

产业上不来 , 人才难留住 , 双重因素叠加 , 一些人说 , 这两年 , 青岛这座城市的活力似乎不如以前了 。


实在一点 , 彻底一点


事实上 , 这两年 , 青岛一直站在聚光灯下 , 光彩耀人: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 , 让青岛有底气喊出“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的诱人口号 。

青岛也一直很努力 , 尤其是去年以来 , “学深圳 赶深圳”、举办200多场国际盛会、招揽近17万青年人才和近6万名技能型人才就业创业……

但青岛的问题 , 不是不进则退 , 而是不快则退 。

目前 , 青岛与宁波、无锡、郑州、长沙同处一个梯队 , 几个城市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几百亿元 。 在通往1.5万亿的路上 , 它们是青岛有力的竞争者 。

对这几个城市来说 , 谁更快几步实现目标 , 城市就迈向了一个新台阶 , 拿到跻身更高层级的入场券 。 谁稍微慢了一点 , 面临的不仅是被超越 , 更是掉队 。

在这场新维度的竞争中 , 青岛手握一把好牌 , 仍有挽回局势的实力:

高铁是青岛制造的新名片 , 这座城市诞生了中国高铁的多个第一;青岛5G基站建设和网络试点已获国家批复并全面展开 , 已经建成5G基站6000多个;全国投建和运营充电桩数量最多的企业在青岛;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青岛……

不过 , 实力归实力 , 要打赢这把牌 , 青岛还需要做出改变 , 来一场洗心革面的自我革命 , 这是青岛必须面对的挑战 , 也是重新起跳的机遇 。

这场自我革命的核心只有一点:真正让实绩成为标尺 , 让实干成为风尚 。

以举办各类盛会为例 , 当地媒体报道 , 青岛去年举办了200多场国际性盛会 , 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多人参会 。

不可否认 , “国际客厅”是一个对外连接资源的平台 , 对推介青岛起到了积极作用 。 但往细算 , 举办这些大会 , 起到了什么效果?花了多少钱?反映到双招双引上 , 最终又落地了多少企业?实效几何?

再比如 , 作为拉动青岛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投资仍然被青岛视为重要任务 。 2019年青岛工业投资增长20.2% , 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9.7% , 均居全国前列 , 成为一大亮点 。

但往里看 , 引进来、投下去的重点项目扎实推进了多少?多少真正见了成效?靠投资增长如果到天花板 , 又如何在创新上有所突破?

这些关键问题 , 不下一番硬功夫是肯定不行的 。

庆幸的是 , 对于这些问题 , 青岛城市治理者也有了集体认识和自觉行动 。

近期在几个关于青岛工作的座谈会上 , 青岛相关领导班子成员意见一致 , 认为今年最重要的工作 , 就是狠抓落实 。

最近一段时间 , 在多次会议上 ,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 , 带头‘拧螺丝’‘钉钉子’ ,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以开放倒逼改革”“要以‘打铁’的实效检验‘自身硬’”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