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翊传媒■官渡之战的深层意义( 二 )


郭图紧张了 。 为了推卸责任 , 便向袁绍诬告张郃幸灾乐祸 , 出言不逊 。 张郃前方不利 , 后院失火 , 只好和部下高览烧了战车 , 向曹操投降 。 曹操喜出望外 , 说这是韩信归了刘邦呀!于是拜张郃为偏将军 , 封都亭侯 。 [50]
刘备开溜 , 袁绍失去外援;许攸叛逃 , 袁绍丢掉智囊;张郃反水 , 袁绍折了臂膀 。 所有这些 , 都说明袁绍大势已去 , 接下来只能是全军覆没 , 土崩瓦解 。
形势在顷刻之间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
张郃刚一投降 , 曹操马上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大举反攻 。 这时 , 众叛亲离的袁绍完全丧失了斗志 , 带着长子袁谭弃军而走 。 失去统帅的袁军纷纷变成俘虏 , 袁绍带到军中的图书和珍宝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
同时被缴获的 , 还有战争期间朝臣和部将私通袁绍的书信 , 曹操把它们统统付之一炬 。 曹操的解释是:那个时候袁绍确实强大 , 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 , 何况大家!结果 , 冀州各郡纷纷举城降曹 。 [51]
官渡之战就此结束 。

天翊传媒■官渡之战的深层意义
本文插图

图据《中国历代战争地图集》 。 ①曹操亲自率奇兵五千夜袭乌巢 , 一举烧尽袁绍军的粮草 。 ②袁绍认为曹军倾巢出动 , 大本营必然空虚 , 遂派张郃进攻曹营 。 ③张郃进攻不利 , 怕袁绍降罪 , 于是向曹操投降 。 ④曹操斩杀乌巢守将淳于琼 , 割下袁军千余人的鼻子和牛马的唇舌 , 送到袁军大营示威 。 ⑤袁绍全军溃败 , 袁氏父子扮作平民快马向北 , 逃窜到黎阳 。 ⑥曹操大胜 , 收编了大量袁绍败军 。
这是决定当时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战争 。 实际上 , 袁绍和曹操都是不同凡响的军阀 , 他们对战后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 。 袁绍当然要走士族路线 , 恢复代表士族利益的旧秩序 , 这是他们那个阶级赋予他的使命 。
曹操却要建立一个“非士族政权” , 至少不能再走东汉的老路 , 政治上也必须有所更新 。 他在战后颁布一系列的法令 , 主张抑制兼并 , 以法治国 , 唯才是举 , 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 , 有事赏功能”的观点 , 就是证明 。 [52]
曹袁之别 , 即在于此 。
换句话说 , 董卓是旧秩序的破坏者 , 袁绍是旧秩序的维护者 , 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设者 。 所以 , 曹操和袁绍要联合起来反对破坏秩序和扰乱天下的董卓 , 却又会在董卓之后分道扬镳 , 甚至决一死战 。
因此 , 官渡之战不仅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 , 更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大决战 。 在社会地位上 , 是士族与寒族之争;在意识形态上 , 是儒家与法家之争 。 这里面没有调和的余地 。 袁绍胜 , 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胜 , 新政权和新秩序就将由寒族和法家来建立了 。 [53]
事实也是如此 。
于是 , 历史的日程表被彻底打乱 。 在董卓时期 , 士族地主阶级虽遭重创 , 却还可以寄希望于“士族兼军阀”的袁绍 。 袁绍一败 , 这一线希望也就化为乌有 。
看来 , 在这个军阀的时代 , 士族是没戏了 , 哪怕他们同时把自己变成军阀 。
能够叱咤风云的 , 只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
比如刘备和孙权 。
刘备和孙权都不是士族 , 也都是军阀 。 但与曹操不同的是 , 他们的政权都建立在南方 。 唯其如此 , 才能够与曹魏形成鼎足之势 。 所以 , 曹操战胜袁绍 , 是寒族战胜士族;孙刘对抗曹操 , 则是南方对抗北方 。
那么 , 南方为什么能够对抗北方?
在这种对抗的背后 , 又有什么玄妙之处呢?
[42]见《三国志·武帝纪》 。
[43]见《三国志·荀彧传》 。
[44]见《三国志·武帝纪》、《资治通鉴》卷六十三 。
[45]见《三国志·武帝纪》 。
[46]见《三国志·贾诩传》 。
[47]见《三国志·先主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