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说史」无险可守,赵匡胤为何不迁都洛阳?,定都开封

定都开封 , 无险可守 , 北宋为何不迁都洛阳?赵匡胤一出手就错了?定都开封 , 直接埋下“靖康之耻”的种子!
1/定都开封 , 埋下“靖康之耻”的种子
「老黄说史」无险可守,赵匡胤为何不迁都洛阳?,定都开封
文章图片
古代王朝选择定都地 , 是有一定条件所遵循的 , 概而言之 , 即为位居天下之中、有关隘险要所恃、交通运输便利、物产丰饶充裕 。 比如秦汉隋唐之长安 , 就有山川之险、四关围侍:东有函谷关(河南灵宝)、南有武关(陕西丹凤)、西有散关(陕西宝鸡)、北有萧关(甘肃固原) , 故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关中之地” , 形势险要 。 占据关中 , 进可攻、退可守 , 因此 , 成为隋唐以前的理想建都地 。
再如元、明、清的都城北京 , 处燕山脚下 , 北依长城 , 位居国门之要 , 所以 , 才一直受到青睐 。 北宋选择建都开封 , 就犯了无险可守的大忌 , 但是 , 作为洛阳人的赵匡胤 , 不何还弃洛阳而就开封呢?
「老黄说史」无险可守,赵匡胤为何不迁都洛阳?,定都开封
文章图片
其实 , 开封并不适合做为都城 , 因为 , 开封地处开阔的大平原上 , 直接暴露在黄河南南岸 , 无险可守 。 本为作为中原屏障的长城 , 早在石敬塘时代就落入契丹人手里 , 广阔的华北平原已是无险可守 , 如果北方的游牧骑兵(辽军)由北向南 , 穿越华北大平原 , 渡过黄河 , 即达开封城门之下 。
如长江天堑一样 , 黄河本也有天堑之险 , 但是 , 黄河到了开封段 , 却由“天险”变成了“危险” 。 因为 , 开封段的黄河已成“悬河” , 时时难逃被淹的惨烈 。 为此 , 赵匡胤也曾想过要迁都洛阳 。
相比于开封 , 洛阳易守难攻 , 北面有山西的五台山、雁门关屏障 , 东面有虎劳、武关等关隘可守 , 算得上“表里山河” 。 如果北宋当初定都洛阳 , 就不会有后来所发生的金兵铁骑长驱直入、直抵大宋都城 , 徽、钦二帝被虏 , 酿成中原王朝史无前例的奇耻大辱——“靖康之难”了 。
「老黄说史」无险可守,赵匡胤为何不迁都洛阳?,定都开封
文章图片
所以说 , 赵匡胤定都开封 , 直接埋下了“靖康之耻”的种子 。 那么 , 赵匡胤曾想迁都洛阳 , 最终为何又放弃了呢?原来 , 他也是有难言之隐的——为了供养数以百万计的禁军 , 以保证大宋王朝的千秋万代 。 结果 , 只传了九位皇帝、享国167年 , 就为金人所灭 , 这是赵匡胤当初所无法想象的 。
赵匡胤当初为何选择开封 , 而非洛阳或长安呢?这与赵匡胤的“成功之路”紧密相关 。
2/赵匡胤的软肋
显德五年(958年) , 柴荣驾崩 , 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后周恭帝)继位 。 显德七年(960年) , 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 , 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 。 但是 , 心怀异志的赵匡胤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 被拥立为帝 , 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 。 同年 , 赵匡胤登基为帝 , 建都开封 , 并改元建隆 , 国号“宋” , 史称宋朝或北宋 。
赵匡胤是靠兵变起家的 , 所以 , 他对手下的将领极度不信任 , 害怕有一天 , 别人也会有样学样 , 再来一次“黄袍加身” , 于是 , 他得要一手控制王朝的军队为了加强集权 , 来了个“杯酒释兵权” , 一班会打仗、能打胜仗的名将、宿将 , 如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 都被迫称病 , 请求辞职 。 大宋的军事主力——禁军 , 就又轻易回到赵匡胤手中 。
「老黄说史」无险可守,赵匡胤为何不迁都洛阳?,定都开封
文章图片
3/内耗重重的宋朝兵制
宋朝兵制 , 大宋的武装力量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守卫京师、备征戍的中央禁军 , 二是地方州府的厢军 , 三是民间以团练形式组织起来的乡兵 , 是防守在边境的非汉民族军队的藩兵 。
在这四股势力中 , 禁军是大宋的主力 。 禁军的来源 , 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被解除兵权后 , 他们所控制的军队收归朝廷 , 并设立中央禁军 , 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 。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的过程中 , 各小国军队中的精兵被收编入禁军 , 编入殿前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