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队」北医三院医疗队援汉记:给出院患者一份“毕业证书”作礼物

出发!目的地:武汉!任务 , 救治危重症患者!
大年初二开始 , 北医三院陆续向武汉派出了三批医疗队员 , 137名医务人员战斗在荆楚大地 , 战斗在重症病房 , 为了人民的健康 , 奋斗了70多个日夜 。
【「医疗队」北医三院医疗队援汉记:给出院患者一份“毕业证书”作礼物】4月6日 , 英雄凯旋!
「医疗队」北医三院医疗队援汉记:给出院患者一份“毕业证书”作礼物
文章图片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员给出院患者颁发“毕业证书”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供图记忆1 70天收治189名患者武汉战疫70天里 , 有太多节点值得铭记 , 每一处都凝聚了北医三院137名援鄂医疗队员的智慧和心血 。
队员们刚刚抵达武汉时 , 国内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数量仍然处于上升期 。 当时 , 抗疫宏观架构已经非常清晰 , 即:救治“两条线” , 一条线是方舱医院 , 一条线是重症病房 。 作为国家援鄂医疗队之一 , 北医三院医疗队的任务就是建设危重症病房 , 有效降低病死率 。 回忆起初到武汉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 , 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领导组组长、北医三院院长乔杰院士说 , 细节决定成败 。
细节的背后 , 是强大的专业能力和执行力 。 把普通病房改造成重症隔离病房 , 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保证一步到位 , 不返工 。 从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的规划 , 到整体流程改造 , 再到仪器设备进驻调试 , 整个过程必须科学、精准 。 组建危重症病房有序进行 ,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有未知难题 。 有一天 , 在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 , 由于多个机器同时运转 , 氧源供应不足 , 情况十分紧急 。 乔杰想出了办法 , 把墙壁氧留给呼吸机患者 , 未上机的患者采用氧气筒吸氧 。
无论是开始参与筹建新病区 , 还是后来独立接管病区 ,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收治的患者都以重症和危重症为主 。 为保障综合救治水平 , 医疗队专家组制定危重症患者病情评估的方法 , 规范治疗方案 , 保证重症患者治疗的规范有效;强化医师培训以保障患者的同质化诊治;对复杂病例 , 重视多学科合作 , 多次组织院内及院际间多学科会诊及远程视频连线查房 ,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提高救治率 。 从1月26日开启第一个病房至4月4日关闭病房 , 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累计收治189名患者;2月8日独立接管病房以来 , 共收治患者102人 , 其中危重症21人 , 重症79人 , 治愈出院78人 。
记忆2 放下饭碗直奔病房“39床气胸了!我把片子发给你 , 你赶紧看看!”
一天 , 正在轮休的北医三院胸外科医生白洁坐在餐桌前 , 正准备吃饭 。 这条微信让他紧张起来 。 值班医生赵志伶给他发来的胸片显示 , 患者左侧张力性气胸 , 肺组织压缩得非常明显 。 “必须马上处理!”他往嘴里塞了几块巧克力 , 匆匆下楼直奔病房 。 15分钟后 , 白洁来到病房 , 准备胸腔闭式引流 。 对白洁来说 , 这只是个小手术 , 平时用不了10分钟 , 但穿着防护服 , 操作难度加大 , 高危操作下 , 不能有丝毫闪失 。 白洁屏住呼吸 , 小心翼翼地操作着……随着手术的完成 , 患者胸腔内气体终于排出来了!走出病房 , 白洁的后背早已湿透 。
抢时间、守阵地 , 抢救患者的一幕幕是队员们用天职与爱心 , 守护着危重症患者的生命 。 在武汉工作一段时间后 , 危重症病房有序运转 。 作为全国产科质量控制和持续改进中心主任 , 乔杰院士第一时间到一线了解孕产妇感染情况 , 深入调研分析 , 并受邀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是什么》的评论文章 , 与国际同行分享中国经验 。
记忆3 “加油 , 热干面!”“俯卧位通气 , 身体向下趴 。 肩髋垫软枕 , 胸腹部悬空 。 两臂环绕枕 , 深吸慢吐气 。 ”
这是北医三院援鄂医疗队编写的顺口溜 。 这首“打油诗”搭配着“趴着比躺着更好”的宣传海报 , 张贴在北医三院接管的病区里 , 让患者更好地理解、掌握俯卧位通气方法 。 北医三院肾内科护师张洁说 , 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支持治疗手段之一 , 俯卧位通气具有改善通气血流比值 , 提高氧合指数 , 从而促进肺恢复的效果 , 在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 , 效果明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