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砚」投靠赵光义的幕后人逐个曝光,兄弟摊牌在洛阳,赵匡胤的阳谋( 三 )
晋王赵光义是最着急的 , 如果迁都 , 他在汴梁十三年的经营就都泡汤了 。 开封尹的含金量同时大打折扣 , 汴梁不在是首都 , 没有了''尹京'' , 隐性储君的地位也就自然消失了 , 这可是个大危机 , 他与幕僚们昼夜商议 。
赵匡胤等来的是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进谏:''依靠汴河的漕运 , 国家在东京养兵数十万 , 从南方调运粮食 , 若迁都洛阳 , 供给怎么办?官兵的家都在汴梁 , 迁都实在没什么好处 。 ''
对于人们的劝说 , 赵匡胤就是不理 , 晋王赵光义只得亲自出场 , 老调重弹了运输、驻军等原因后 , 得出结论:''迁都未便'' 。
赵匡胤反而说出了让赵光义更加瞠目结舌的规划:''迁河南未已 , 久当迁长安 。 ''
开封到洛阳三、四百里 , 而到长安则不远千里 。 迁都洛阳只是地位下降 , 人事安排还可争取 。 若是迁都长安 , 基本上就没自己什么事了 。 赵光义叩头切谏 , 赵匡胤回答道:''之所以要西迁 , 是因为洛阳有山河之险 , 长安更是形胜之地 , 这样就可以裁军 , 像周朝、汉朝那样长治久安 。 ''
晋王沉默良久 , 憋出了一句:''在德不在险'' 。 这句话出自吴起 , 意指没有国君的仁政 , 在险要的地形也守不住 。
晋王在谈国都选址时谈道德 , 赵匡胤不再说什么 , 只要晋王心中还有德 , 家国和睦就还有希望 。
文章图片
3、赵匡胤并非真心迁都
一句''在德不在险''就能打消皇帝的迁都念头么?实质上赵匡胤并没有迁都的打算 , 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赵匡胤当然知道西部已经衰落 , 国家的重心在东部 , 即使迁都洛阳 , 敌军照样会直插汴梁 , 切断洛阳本来就运力有限的漕运粮道 。 洛阳纵有形胜 , 也是枉然 。
那么 , 赵匡胤为什么顺坡下驴 , 好像屈服了呢?
①、赵匡胤借迁都让支持赵光义的文臣武将暴露了出来 。 《续编资治通鉴》中给出了两个人 , 一个是起居郎李符 , 这是皇帝的近臣 , 另一个是武将都指挥使李怀忠 。 以两个人是代表 , 拥护赵光义的大臣成了明牌 。
反过来 , 重要的文臣武将 , 如曹彬、潘美、卢多逊等都没有表态反对 , 说明赵匡胤在朝廷、军队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动摇 , 军权在握 , 赵光义所谓的势力 , 在政权、军权面前不值一提 。
②、最终传位给谁 , 赵匡胤此时并没有定论 , 他还要斟酌、比较 , 即使传位给儿子 , 也有个培养的过程 , 赵光义最后讲德 , 这让赵匡胤欣慰 , 他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骨肉相残 。
文章图片
结语:
立国之初 , 子女年幼 , 赵光义作为储君是个合理的存在 。 但随着政权的稳定 , 赵光义的所作所为对君权构成了威胁 , 还有没有必要保留这个隐储?或者恢复封建王朝的正常秩序 , 重立太子 , 赵匡胤都要重新考虑 。
不要认为赵匡胤没有手段 , 比如重新起与赵光义作对的赵普等 , 他可用的选项很多 。 但赵光义多年的经营 , 在汴梁的势力盘根错节 , 赵匡胤虽然不怕 , 但一一甄别也是费时费力 。 因此 , 他用了个打草惊蛇的办法 , 迁都洛阳 , 使赵光义在朝中的隐藏势力露出马脚 。
赵光义如果当时不明白 , 事后也很快会洞若观火 , 自己苦心经营了十三年 , 不仅没渗透到最高层 , 现有的势力也失去了作用 。
是听从命运的安排 , 等着皇帝的裁决呢 , 还是奋力一搏?朝中的力量已经暴露在阳光之下 , 皇帝将以政权、军权光明正大的决定他的未来 , 赵光义貌似除了等待 , 没有太多的选择 。 但在汴梁赵光义还有三教九流的势力 , 这里面有内廷的眼线、有杂学的医生......
回到汴梁不久 , 宋太祖赵匡胤就猝死了 , ''你又阳谋 , 我有阴谋!''
推荐阅读
- rmgago以庞统的性格能在东吴有作为吗?,如果庞统投靠了孙权
- 秉笔春秋吕书生关于灭吴功臣王濬的13首诗词
- 文史星空但刘备不识货,不然刘备早就一统天下了,三国一位大才想投靠刘备
- 箫箫声儿一个盥洗用的盘子有多牛?加水后,盘里的动物会游泳,春秋时期
- 千玺的历史课晋景公掉厕所淹死,春秋战国时的奇葩死因:齐桓公被饿死
- 春秋老师聊历史邓世昌唯一的便装照片是啥样子?一起看看他的佩剑、军服、手枪等
- 历史的镜子能照出什么郑国成了最后赢家,东周初年发生了什么?春秋开局的二王并立
- 海叔说春秋真的可行吗?他们忽视了重要的一点,专家呼吁将我国校服改为汉服
- 情怀历史四位春秋名将上榜,他们分别是谁?,宋朝追封古代名将七十二人
- 中华人谈历史这三位诸侯为何能当上“霸主”?,在春秋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