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

据媒体报道 , 当前全球战“疫”形势依然严峻 , 为应对境外疫情输入、强化社区管控 , 从3月16日零时起 , 所有境外进京人员均应转送至集中观察点 , 进行14天医学观察 。 在这种抗疫形势下 , 北京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挺身而出 , 利用自身语言优势 , 变身“翻译官” , 多途径做好志愿者 , 线上线下为入境人员做好翻译 , 同时还为他国翻译传输中国抗疫经验 。
在社会和国家有需要的时候义不容辞、义无反顾 , 首都高校大学生的志愿行动体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学识胆识和责任担当 , 应该点赞 , 也值得学习 。 面对依然不能松懈的疫情形势 , 不管是在北京还是在其他城市 , 不管是在机场车站还是在社区场馆 , 大学生都应该勇于发挥奉献精神 , 以服务社会为目标 , 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 , 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
大学生主动变身志愿者 ,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 既是在社会大课堂中历练成长 , 也是为国家排忧解难尽一份力 。 而且 , 每个专业的大学生均有用武之地、大有可为 , 尽管不见得都去当“翻译官” , 到社区、农村、学校等地服务、支教 , 到有需要的地方做力所能及之事 , 也都非常有意义 。 实际上 , 此次疫情期间 , 许多大学生或者为一线医护人员子女公益补课 , 或到社区清洁卫生、搬运物资 , 为尽快控制疫情作出了很大贡献 ,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新风貌和新气象 。
大学生需要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发挥所长 , 反过来志愿服务也能助力大学生更好地全方位成长 。 本质上讲 , 志愿服务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来说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 , 不是一些人所言的让履历光鲜、为简历镀金 , 而是帮助大学生在奉献中彰显自身价值 , 找到人生目标 。 从现实来看 , 认认真真参与志愿服务 , 踏踏实实做好社会实践 , 大学生会在专业学识、思想境界和家国情怀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与蜕变 。
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已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 , 对于培养优秀毕业生、培养学生价值观起到了关键作用 。 例如 , 在美国 , 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在学校和社会资助下组织起来的 , 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 。 德国的工科院校规定 , 学生参加实践或实习的时间不得少于26周 。 在我国 , 近些年社会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 但在一些高校仍然存在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时间不长 , 社会实践管理不够规范、考核不够细化等问题 , 对学生自主参加的志愿活动也缺乏足够系统的支持 。
【「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成长成才】志愿服务是汇集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扩大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 是培育时代青年增长自我才干、传递社会关爱、促进社会文明的有效途径 , 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重要思政平台 。 从现实来看 , 高校有必要引导大学生与社会对接 , 与时代对接 , 通过寓教于实践 , 通过有效的组织管理 , 在组织管理、考核评价上不断完善 , 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出热爱祖国、敬业奉献、砥砺奋斗等精神 。
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 , 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 。 各级党委和各级学校都应该下功夫、想办法使青年人健康成长成才 ,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功立业、接续奋斗 , 让大学生把个人价值实现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 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亮丽风景线 。
当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 会有更多的“翻译官”乃至“逆行者”涌现出来 , 充分发挥志愿精神和专业特长 , 进而让团结奋进、互相关爱的社会风气蔚然成风 。 广大大学生也将用实际行动证明 ,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 , 是堪当大任的 。 (作者:王继成,系渤海大学党委副书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