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疆@五路要冲奇台
文章图片
资料图
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 , 新疆建省 , 以乌鲁木齐为省会 。 乌鲁木齐的“北大门”奇台 , 与哈密、巴里坤、伊犁、阿勒泰等地并称北疆重镇 。 中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 , 中央政府派财政部委员谢彬前往新疆 , 调查财政 , 以沿途见闻写出《新疆游记》一书 , 被称为“新疆百科全书” 。 1917年9月25日 , 谢彬抵达奇台(古城子) 。 《新疆游记》第十七章的题目是《五路要冲之奇台》 。 所谓“五路要冲”指明奇台位于五条要道会聚之地 , 是地域衔接的结合点 。
与谢彬大致同时 , 专为勘测第一条贯通国土东西的国道 , 工程师林竞在中国西北荒野牧区工作了两三年 。 1918年4月26日 , 林竞从木垒抵达奇台 , 他的西行纪实《西北丛编》(新版题名《亲历西北》)将奇台誉为“新疆输入内地货物之总汇” 。
1927年 , 斯文·赫定率领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 , 通过内蒙古牧区 , 前往新疆 。 1927年11月 , 在离开额济纳旗途中 , 斯文·赫定一行与另一支西行驼队相逢 。 这是见诸文献记载的最庞大的驼队 , 由一千二百峰骆驼组成 。 驼队分属七个主人 , 共有九十位成员 , 货物分属五十家商号 。 驼队满载运往新疆的百货:衣服、茶叶、杂货、香烟、布匹……可以满足北疆居民半年间对生活用品的需求 。 他们的目的地是新疆奇台 。 他们的预期是 , 在抵达奇台之后 , 尽快卖掉抢手的百货 , 再由无数小商队接力般运往伊犁、塔城、阿勒泰、外蒙古 。 在奇台 , 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牧民 , 在当地的牧场放牧骆驼 , 等到来年秋天 , 自己的骆驼脱了秋毛 , 驮满新疆的土特产:皮毛、棉花、沙金、羊肠……返回内地 。 这些驼夫们 , 往往一年后才能与家人团聚 , 每月还挣不到五块银元 , 然而待人友善、真诚 , 使感受了西部沧桑的斯文·赫定与考察团团员们暖意充盈 , 领略了古道人情的丰厚 。
奇台是新疆北部的交通枢纽、丝绸之路走向的路标、古道存在的依托 。 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 平定准噶尔部之后 , 在当地修筑了奇台堡(今地在老奇台镇) ,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始建奇台县 。 那时 , 乌鲁木齐归属河西走廊的安西 。 在相当长的时期 , 奇台是驼队与行旅的起止点与地平线 。
“五路要冲” , 就是由此而来 。
从建立县级建制 , 地名规范为“奇台”起 , 奇台的含义便有不同说法 , 一种比较常见的是:老奇台附近有一处奇特突兀的台地(高岗) , 所以叫“奇台” 。 然而“奇台”不是汉语地名 , 而且那个台地从来也没有被指认出所在 。
从人文地理角度解读“奇台”的含义 , 是“中国人的居住地” 。 这个地名来源于《雷纳特中亚地图》 。
斯德哥尔摩瑞典档案馆保存着一幅珍贵的中亚古地图 , 即《雷纳特中亚地图》 , 1992年、1996年 , 我都在档案馆看过原件 。 地图是十六世纪中期被俄国俘虏的瑞典军人雷纳特 , 从喀尔梅克蒙古部落中带回欧洲的 , 有广泛的影响与知名度 。
瑞典炮兵少校约翰·古斯塔夫·雷纳特 , 在瑞典与俄国的战争中被俄军俘虏 , 辗转流落喀尔梅克蒙古部落 , 与瑞典女俘虏布丽吉塔在异域结合 , 直到公元1733年 , 才被允许离开喀尔梅克蒙古部落回国 。 回国时 , 带了十八个瑞典战俘、一百零四个俄国人 , 以及二十个来自新疆和阗的奴隶同行 。 《雷纳特中亚地图》也在行囊之中 。
地图利用来自蒙古部落的资料 , 由俄国人绘制 , 反映的是十五至十六世纪(明清之际)的情况 。 《雷纳特中亚地图》为世人所知 , 早于奇台建县二十多年 。 地图之上 , 天山以北只有两个地名 , 一个是木垒(米兰) , 位于一条河的岸边 。 另一个就是奇台 , 在今天奇台的位置上标注的地名是“KIDAI” 。 这显然是奇台的音译 。 然而 , KIDAI在俄语及其他中亚语言中 , 含有“中国人”的意思 , 也被译成“契丹” 。 《雷纳特中亚地图》传递的信息是:奇台 , 是漠北民族对这个地方的指认 , 得到了当地居民的认同 。 而奇台地域名称的出现 , 无疑远远早于《雷纳特中亚地图》的绘制 。
推荐阅读
- 爱新疆古丝绸之路到底是怎么走的
- 『慈禧太后』慈禧本是支持变法,但维新派想法太荒唐才反对:卖西藏、卖新疆!
- 宝贝回家■约1976年生于新疆被送养省甘肃酒泉敦煌市肃州镇的田女士寻亲
- 『灵宝生活』最高气温34℃!灵宝要冲刺入夏!接下来更刺激……
- 【新疆藏玉小哥和田玉】你都收藏对了么?(一),和田玉在新时代里的5大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