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1935年8月6日 , 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 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下沙窝 , 时年36岁 。
从弹尽粮绝被俘到英勇牺牲 , 方志敏用在狱中的半年多时间 , 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不朽名篇 。 这是一位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内心独白 , 字里行间流淌着共产党人对信仰的绝对忠诚 , 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大爱 。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多次读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写下的《清贫》 。 那里面表达了老一辈共产党人的爱和憎 , 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穷和富 ,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什么是革命者的伟大信仰 , 人到底怎么活着才最有价值 。 每次读到都受到启示 , 受到教育 , 受到鼓舞 。 ”
今天 , 我们吟诵方志敏的狱中遗作 , 心潮澎湃的同时 , 又不禁好奇 , 这位被蒋介石亲自布置劝降的共产党人 , 在狱中的一举一动都被严密监视、严防死守 , 他如何写下这样赤诚热烈的革命文字 , 又如何让这些文稿穿透敌人的铜墙铁壁传递出来、流传下来?
拟定数万言
这间囚室 , 四壁都用白纸裱糊过 , 虽过时已久 , 裱纸变了黯黄色 , 有几处漏雨的地方 , 并起了大块的黑色斑点;但有日光照射进来 , 或是强光的电灯亮了 , 这室内仍显得洁白耀目 。 对天空开了两道玻璃窗 , 光线空气都不算坏 。 对准窗子 , 在室中靠石壁放着一张黑漆色长方书桌 , 桌上摆了几本厚书和墨盒茶盅……骤然跑进这间房来 , 若不是看到那只刺目的很不雅观的白方木箱 , 以及坐在桌边那个钉着铁镣一望而知为囚人的祥松 , 或者你会认为这不是一间囚室 , 而是一间书室了 。
这间囚室所在的南昌绥靖公署是国民党“围剿”红军的大本营;囚室中这位每日埋头写作的“犯人”化名祥松 , 实则是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
「方志敏」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文章图片

方志敏 , 摄于被俘当日(1935年1月29日) 。
“手执着笔 , 一面构思在写 , 一面却要防备敌人进房来” 。 狱中写作 , 困难可想而知 , 但方志敏却执意要在敌人眼皮底下 , 为党留下“十余年斗争的经验 , 特别是这次失败的血的教训” 。
1935年1月 , 方志敏在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途中兵败被俘 。 这次失败不但令8000多人的队伍损失殆尽 , 就连他苦心经营多年的闽浙赣苏区也危在旦夕 。
“蠢子!木头!为何从前都精明 , 而这次却如此糊涂!”每每想起这次失败 , 方志敏都这样骂自己 。 “如果不那样做 , 如果这样做 , 那还会失败?”有时 , 他甚至一边捏紧拳头捶打自己 , 一边忿忿地骂道:“打死你这个无用的死人!”
红十军团的失败 , 让他陷入深深地自责——即使失败不能归咎于他个人 。
1934年12月 , 方志敏按照中央命令 , 率由红十军团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赣东北出发 , 向皖南进军 。 这是一次深入敌军战略重地的九死一生的行动 。 40天后 , 部队不得不重返赣东北 。 但就在回撤途中 , 在浙赣边的开化、德兴两县交界处 , 部队被七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重重包围 。
「方志敏」遗墨越狱:方志敏狱中文稿是如何流传下来的
文章图片

方志敏自述手迹 。
1935年1月16日 , 方志敏命令粟裕等率先头部队800人立即冲出重围 , 自己则不顾劝阻 , 带着身边的十几名警卫人员留下 , 等待与军团长刘畴西率领的约3000人的大部队会合 。 这时国民党军收紧了包围圈 , 红军血战八天八夜 , 弹尽粮绝 , 多次突围未果 。 除部分指战员或三五成群或成班成排冲出重围外 , 1000余人阵亡 。 因负伤或饥饿倒地不起而被俘者超过千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