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利刃出鞘:作为士兵手中的杀伐利器,中国刺刀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

自从武器出现 , 刺刀就是步枪不可缺少的配件 , 也是士兵手中400年来没有消失的冷兵器 。 刺刀的起源可追溯到16世纪初 。 那时使用火药发射的火枪已出现在战场上 , 刀、剑、斧、矛和弓箭开始失去昔日的光彩 , 渐渐从战场上退出 。 最初由于火枪装填弹药很费时间 , 欧洲各国的军队不得不将火枪手和长矛手混合编队 , 当火枪手重新装填弹药时 , 由长矛手为他们提供掩护 。
「刺刀」利刃出鞘:作为士兵手中的杀伐利器,中国刺刀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
文章图片

但是随着火枪火力的日益增强 , 长矛手的伤亡不断增加 。 为取代长矛手 , 大约在17世纪中期 , 法国人首先发明了插入式刺刀 。 这是一种长而尖的刀 , 有圆锥形的木柄 , 能够插入火枪枪口 , 形成一个类似短矛的武器 , 就是现代刺刀的鼻祖 。 由于刺刀最早出现在法国城市巴莱纳 , 所以该城的名字Bayonnetts就成了英文“刺刀”bayonnet的词源 。
「刺刀」利刃出鞘:作为士兵手中的杀伐利器,中国刺刀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
文章图片

17世纪末 , 在欧洲一些国家 , 刺刀已完全取代了长矛 , 而且其战斗力在18世纪的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 。 为了一物多用 , 1750年以前就陆续出现了一些兼具其他功能(如匕首、木锯、剪刀等)的多用途刺刀 。 后来又出现了靠弹簧卡笋固定在枪口侧方的刺刀 , 1855年起 , 这种刺刀已成为许多军用步枪的制式刺刀 。
20世纪中叶以后 , 随着步枪本身的自动化和战场上各种火力密度的提高 , 白刃战已显著减少 , 刺刀的战斗作用明显下降 。 但是刺刀作为一种面对面的格斗兵器 , 在军队中仍是一种必要的装备 。 利刃出鞘 ,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中国3代发展史!
「刺刀」利刃出鞘:作为士兵手中的杀伐利器,中国刺刀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
文章图片

第一代刺刀——单功能枪刺
这种刺刀其实是刺而不是刀 , 因为它不具备刀的功能与特点 , 倒是同锥子很像 , 只是比锥子尺寸大 , 强度高 , 而且为棱形 。 其代表型号有1910年前后英国恩菲尔德No.3枪刺 , 苏俄时期的莫辛-纳甘枪刺 , 中国的53式、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枪刺 。 这些枪刺的外形为3或4棱形 , 刺尖较为扁平 , 棱间的凹槽起血槽作用 。 其特点是加工简单 , 成本低廉 , 综合强度高 , 穿刺性极强 。
「刺刀」利刃出鞘:作为士兵手中的杀伐利器,中国刺刀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
文章图片

但其功能过于单一 , 不适合战场上士兵对刺刀既要能刺又可以作刀的要求 , 所以在“一战”过后即被欧美淘汰 。 但是这种枪刺我军却装备了30年之久 。 原因是我军强调拼刺时以刺为主 , 而且这种刺刀可以利用弹簧、卡环折叠放于枪管下方 , 不易丢失 , 射击时展开在枪口前还可以起到减小枪口上跳的作用 。
在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时 , 由于越军长年征战 , 战斗经验丰富 , 常常在阵地被攻占时装死 , 等我军人员靠近或背对其时突然跃起袭击我战士 。 我军吃亏后发现 , 用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上的枪刺在倒下的越军身上一刺 , 即可判断出对方是否装死 。 所以在后来打扫战场时 , 很多用56-1冲锋枪的战士都愿意找一支装枪刺的56式半自动步枪或56式冲锋枪在手里 。
「刺刀」利刃出鞘:作为士兵手中的杀伐利器,中国刺刀究竟经历过怎样的发展?
文章图片

中国56式军刺呈菱形 , 三面都有血槽 , 而且刀身都是经过特殊处理 , 能轻易的刺穿防刺服 , 锋利程度让它在国际上知名 , 被公认为最毒军刺!改进型的第一代刺刀——单功能刺刀
这种刺刀就像是配在士兵身上的短剑 , 刀尖一般为水滴状,单边开刃 , 全尺寸在35~50cm之间 , 带血槽 , 握把与刀身为一个整体 。 这类刺刀的特点是尺寸大 , 刀身厚 , 工艺简单 , 战时既可满足刺的需要 , 也可以作为刀使用 , 而且在拼刺时还可以像带柄长刀一样劈砍 。 其代表型号有英国恩菲尔德P1907刺刀 , 日本三十年式刺刀 , 即“三八大盖”刺刀 , 德国毛瑟98k刺刀 。 其中 , 日本的三十年式刺刀最为典型 。 日军由于武士道精神的控制 , 也视其为士兵的第二武器 , 非常看重拼刺的作用 , 认为只有白刃作战才最能体现武士精神和武士的能力 , 所以日军常在战场上以建制实行拼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