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武汉,普通人真实的76个昼夜!令国人感动( 二 )


「武汉」在武汉,普通人真实的76个昼夜!令国人感动
文章图片

一张病床 , 成为患者及其家属迫切渴望的"救命稻草" 。 病房陆续开床 , 但由于患者众多 , 很多危重病人还是很难等到一个住院床位 , 只能先在留观室接受治疗 。 在急诊留观室里给病人吸氧甚至抢救病人都很常见 。
为了替64岁的儿子等到一张床位 , 90岁高龄的徐奶奶陪着儿子在发热门诊观察治疗了4天4夜 。 丁辉带父亲就诊时 , 父亲的情况并不乐观 , 血氧饱和度很低 , 还有多种基础病症 。 尽管没有床位 , 留观室也挤满了病人 , 丁辉仍不敢把父亲接回家 。 他找来张椅子让父亲坐在留观室门口 , 只要能让父亲留在医院 , 他就能安心一些 。
在发热门诊 , 林鸣对患者进行第一手诊断和分流 , 尽快将危重患者收治入院 。 在ICU里 , 同事凌肯和插管队队员们争分夺秒地与死神抢人 。 然而在ICU , 谁都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
"那位患者 , 我可能这辈子都忘不掉 。 "凌肯说 , "她的眼睛里流露着强烈的求生欲望 , 她当时的血氧饱和度有90% , 说话有一点喘 。 她一遍遍地问我会不会好 , 能不能活下来 。 "但就在第三天 , 这名患者心脏骤停 。 经过抢救恢复心跳后 , 凌肯和队友为她完成了插管 , 然而转天凌晨 , 她还是离开了 。
「武汉」在武汉,普通人真实的76个昼夜!令国人感动
文章图片

没有昼夜只有生死
2月10日凌晨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的队员们忙得像一枚枚"陀螺" , 接收新病人、接补液、查房、开医嘱 , 为危重病人上无创呼吸机 , 抢救一位高龄患者……等到所有病人情况稳定 , 已经是早上7点 。
广东第一批援助武汉医疗队是除夕夜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 。 呼吸病专家黄林洁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医疗队中唯一的女医生 , 她还记得第一次进入病房时所受到的震撼:近80张床位全部满员 , 收治的几乎全是重症 。 所有患者的诊断都是肺部感染 , 胸部CT都是双肺磨玻璃、实变、纤维化 , 基本没有做过核酸检测 , 危重患者都是呼吸衰竭、低氧 。
「武汉」在武汉,普通人真实的76个昼夜!令国人感动
文章图片

"你知道'氧气大炮筒'吗?在广东已经很多年没有看到了 。 在抢救病人前 , 我们要先找到足够数量的'大炮' 。 "充分的氧疗对重症患者十分重要 , 病人更换新氧瓶的频率比较高 , 导致汉口医院中心管道供氧不足 , 医疗队只能紧急依靠"大炮筒"去救人 。
一个钢制"大炮筒"最长能用一个多小时 , 最短的可能只有几十分钟 。 危重症患者床边需要常备2个氧筒 , 且需要经常巡视、及时更换 , 以免患者出现供氧不足的情况 。 很快 , 医疗队不分男女、不分医护 , 都变成了"炮筒力士" 。
「武汉」在武汉,普通人真实的76个昼夜!令国人感动
文章图片

与时间赛跑
当黄林洁和同事们争分夺秒为病人更换氧气筒时 , 今年52岁的罗新也在与时间赛跑 。
罗新是一名氧气槽罐车司机 。 从武汉封城的前一天起 , 他就放弃了春节休假 , 每天穿梭于厂区与各大定点医院之间运送氧气 。 从充装到送达 , 他行驶过最长的路程往返需要8个小时 。 他说 , 与时间赛跑 , 确保氧气供应 , 他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
【「武汉」在武汉,普通人真实的76个昼夜!令国人感动】和罗新一样日夜"逆行"在武汉城区的还有卡车司机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 他们用自己日常的工具 , 载着一车车防疫、生活物资前往武汉 , 一趟又一趟 , 让其他城市的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武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