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一定要非常聪明吗?( 三 )


互相竞争的理论只会有一个获胜 。 有时候 , 一份关键的证据就能一锤定音 。 1965年的大爆炸宇宙学就是一个例证:人们发现空间中充满了微弱的微波辐射 , 除了将其合理解释为炽热而致密的“发端”的余辉之外 , 别无他选 。 还有个例子是1960年代发现的“海底扩张”现象 , 这几乎让所有的地质学家成为板块漂移说的信徒 。
有时候 , 一种理论只能逐渐被接受 。 与其竞争的其他理论则因为支持渐少而被边缘化 。 还有时候 , 研究不断发展 , 理论的关注点转变了 , 当初的重要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
科学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新的理论和见地 , 也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设备 。 二者密不可分 。 有些仪器已经老旧 , 而有些则很先进:一个极端的例子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安置于日内瓦的泛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 它是目前全球最复杂的科学设备 。 类似地 , 天文设备由跨国组织运作——有些是真正的全球项目 , 例如位于智利的ALMA射电望远镜(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 , 欧洲、美国和日本都可以使用它 。
科学是全球化的 。 即便我们工作于一隅 , 科学的全球性也依然惠及我们 。 我们的技能(和律师的不同)是全球通用的 。 比起其他群体 , 科学家能够毫无障碍地跨越国界和意识形态 , 解决思想上和实践中的问题 。 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 , 这是职业的加分项 。
最好的实验室 , 就如同最好的创业公司 , 应该能有效地孵化原创想法 , 挖掘有才华的年轻人 。 但现在 , 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存在一种有害的趋势 , 会妨害创新氛围 。
【「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一定要非常聪明吗?】五十年前 , 我这一代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扩张、科学发展指数级增长的红利 。 而后 , 年轻人的数量超过了前辈 ,大多数人60多岁就得退休了 。 但在如今的学术界 , 至少是西方学术界 , 不仅没有扩容(有些领域的人员甚至已经饱和) , 而且还没有强制退休年龄 。 早几十年 , 还可以期盼30多岁就能领导一个课题组——但现在 , 比如 , 在美国生物医学界 , 40岁之前都不太可能拿到第一笔科研基金 。 这可不是个好兆头 。 总会有做不了其他工作的书呆子留下来 , 而实验室也可能充塞着没完没了写基金申请(还老是申不上)的职员 。
但是 , 科学专业需要的人应该具备多方面的才能 , 且在30多岁就想有所成就 。 如果看不到前途 , 一些人就会离开学术界 , 可能会去创业 。 这样一条路能极大地满足公共利益——许多人应该都会走这条路——而长远看来 , 重要的是 , 有些人会投身于基础前沿领域 。 IT和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顶尖学府的基础研究 , 有些甚至是一个世纪之前的研究了 。 而医学研究的绊脚石正是源于很多基本的问题还没搞清楚 。 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一直难以通过临床试验 , 说明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大脑究竟是怎样工作的 , 这又把我们导向了基础科学 。
僵局是暂时的 , 未来充满希望 。 新的机会等待着跃跃欲试的科学家们 。 财富和闲暇的增长——以及IT带来的连接增强——将为全世界数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的科学爱好者提供更多的机会 , 去追求他们的兴趣 。 这一趋势将让顶尖科学家们能在传统的学术/官方实验室之外进行前沿研究工作 。 如果有足够多的人这么选择 , 研究型大学的主导地位可能就会被撼动 , 独立科学家的重要性将会增强 , 重回20世纪之前的情形 , 这有可能促进极具原创性的思想的繁荣兴盛 , 给我们的世界争取一个可持续的未来 。
「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一定要非常聪明吗?
本文插图

作者简介
「2019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家一定要非常聪明吗?
本文插图

Martin Rees , 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 , 2005-2010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 1995年起任英国皇家天文学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