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雁塔』为什么要“逆行”武汉?他这样回答( 三 )


镜头二:“莫得感情”的“老兵” , 两度落泪!
54岁的李立斌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主任 , 从医36年 , 在重症病房工作25年 , 曾参加过抗击“非典”的一线战斗 , 是一名久战沙场的老兵 。 然而 , 就是这位“早已看惯生死” , “莫得感情”的“老兵” , 却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落泪 。

『法治雁塔』为什么要“逆行”武汉?他这样回答
本文插图

李立斌正在为新冠肺炎危重症病人实施气管插管 。 (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是在出发武汉前 , 李立斌在与爱人看到电视中播放战“疫”一线医护人员累倒在地的画面后 , 竟放声大哭 。 他说 , “这种艰辛平常人很难体会到 , 作为医生却能感同身受 , 只盼着自己能早日走上前线 , 为战友分担 。 ”
第二次 , 李立斌为两名危重患者做完插管手术后 , 接到了队长王伟林打来的电话 。 “他只说了‘兄弟啊’三个字 , 便开始哽咽 。 ”李立斌知道对方是在关心自己 , 但俩人一时间谁都说不出别的话 。 “患难中的情谊尤为珍贵 , 我们都在用真情激励自己 , 也鼓舞他人 。 ”
医生们坦言 , 这次集中感受到了来自患者们的真诚善意 , 这场战役让他们重新找到了作为医生的价值的实现感 。
采访人员心声:“再苦再难也要记录历史”
1月26日 , 是王欲然和同事崔东支援武汉报道的第四天 。 当天 , 他们得到采访许可 , 进入疫情腹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五病房”采访 。

『法治雁塔』为什么要“逆行”武汉?他这样回答
本文插图

***采访人员王欲然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北五病房”报道疫情 。 ***采访人员崔东 摄
王欲然在“武汉日记”中写道:
今天 , 我们终于拿到了防护服 。 此前我们万分期待 , 可真握在手里 , 说不怕 , 那是鼓励自己的话 。 然而 , 使命与职责所在 , 我们义无反顾——“风暴中心”、疫情腹地 ,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 我们来了!
即将进入病房拍摄 , 我和崔东临时决定:我一个人进 , 这样 , 也能给他们节省一套防护设备 。
这是我第二次穿上防化服 。 此前 , 利比里亚西非埃博拉疫情报道一线留给我太多不忍直视的画面 , 因此我心理上本能地对防化服有一种抗拒 。 整装的6分钟格外漫长 , 直到拉锁提到下巴、罩上面罩 , 我才有了被包裹住的安全感 。 在医护人员的引导和提醒下 , 我在隔离病房外侧走廊 , 通过双层传送窗口 , 完成了医护人员为患者检查、换药以及清洗房间的拍摄 。
完成采访任务 , 我们不忍再占据他们的时间 , 准备告辞 。 临行 , 一名护士嘱咐我:“请别忘记 , 给患者打上马赛克 , 他们不愿被曝光 。 ”我深知 , 医生可以医治生理疾病 , 但患者心里还有一道坎儿:他们担心出院后被认出自己曾是“病毒携带者” , 从而招致歧视与排斥 。
夜已深 , 可鲜花上的字条、魏主任眼中的泪光 , 还有那套我们没用的防化服 , 反复在我脑海闪现 。 翻看手机 , 各地的医疗队和支援物资已经陆续抵达 , 我相信这将改善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和物资短缺的局面 。
愿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有安全保障 , 愿每一位患者都继续坚强 , 愿武汉市的每一盏灯都明亮 。
“作为一名采访人员 , 重大的新闻就在身边 。 再难 , 也希望自己能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来 。 我觉得 , 这也是在记录历史吧 。 ”王欲然说 。
【『法治雁塔』为什么要“逆行”武汉?他这样回答】来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