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在上一年生产中受挫之后,来年改变生产作物的生产方式是不是有道理。

不知道因为农民很大情况下是没有相关数据可分析的,而且也做不了分析
■网友的回复
极端天气很复杂,比如今年洪水淹了地里的西瓜导致减产,但是因为产量减少最后单价反而更贵,然后明年大家看价高继续种西瓜,供大于求不值钱扔掉的也很多。农民的信息来源是很闭塞的,古代就更是如此,所以小农户很少有折腾经济作物的。
■网友的回复
首先,如果是气候原因,如干旱,那么,今年还是有干旱趋势的话,他必须改种,比如去年因为干旱导致水稻减产严重,今年干旱将持续,那么,今年就要该种其他的,比如玉米跟大豆,这个是很有必要的。其次,如果是市场原因,比如产量过多导致滞销,价格走低,那么,农民改种与否存在很多因素。首先,主粮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比如大米,小麦,有国家指导价格,所以不会有很大的波动,而且你种多少国家就收多少。一般供过于求的,都是蔬菜水果等,所以。这种情况下,农民都会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信息来决定是否改种。当然,他们的渠道信息是十分闭塞而且不准确的,基本就是屏经验。但是,很多农作物是无法说改就改的,比如果树。很多农作物是需要技术的,比如草莓,西瓜等,也不是说能种你就种的。比较好改种的,就是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所以,是否改种,要考虑的东西是很多的,你没有说作物,也没有说原因等等,农民的改种都是十分盲目的,没有规划,因为他们无法掌握供求关系,无法得到需求数据,也没有人去指导。所以比较靠谱的办法就是一直种,可能亏一年,但是能赚三年,总体来说,也算是好的。这一点对于菜农来说,尤其重要。
■网友的回复
唔,首先纠正一点,农民依据市场行情(一般是价格)进行调整的是供给,涉及产品结构和产量,这个和生产方式不是一个概念。
题主的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生产领域,消费领域,交换领域。
第一,相比工业、服务业等,农业确实面临着更大的自然风险。自然风险的存在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价格,比如今年受霜冻影响某种产品产量很低,价格暴涨,有些农民明年可能就会盲目增产,但有些脑子比较灵活的农民可能会意识到这只是“偶然事件”的影响,明年收成好不好还要看明年的运气,所以很久很久以前可怜的农民伯伯们都是“看天吃饭”的呀。目前要突破自然力的约束,一是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自然风险,比如用一些大棚技术啊什么的,二是通过农业保险来分散风险。
第二,农业面临的市场也在相对萎缩,因为农产品(主要是食品)作为基础产品收入弹性较低,所以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传统农作物的总体行情就是下滑的。想要突破恩格尔定律的约束,主要还是从农产品的功能出发,比如农产品向非食品领域拓展,比如花卉啊,现在沿海很多地区已经开始开发农业的生态、休闲、观光功能了。
第三,农业尤其是以家庭为经营主体的单位,确实存在着价格瞄准的问题。农业市场更倾向于一个发散性的蛛网模型,简单理解就是因为农业生产的周期性,供给难以依据价格及时调整,所以价格波动很大。这就是题主所观察到的“根据上一年市场情况调整生产”,很难说这种行为是“不理性”的,但是盲目坚持“以不变应万变”是真傻瓜哩!要解决价格瞄准问题,可以通过创新农业组织、发展规模经济,你知道分散的小经营者没有动力去发现价格但是“大地主”有呀,再者可以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来分散价格风险。
总的来说,这些农业生产中看起来很不理性的现象,其实是和农业的产业特征有关的,我没有办法说应不应该、有没有道理,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我根据市场动态调整,然后达到均衡点了”,但是如果所做的努力没达到理想预期呢?就是没道理的吗?难道无为而治就能实现最优化生产了?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因为规模经济体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对市场信息的把握程度、风险承受能力都是优于分散的小农户的,这就是解决农业弱质性问题的根本方法。
■网友的回复
种地本来就是高风险高回报行业。好比你买某只股票,第二天跌了,你是割肉还是补仓?
【农民在上一年生产中受挫之后,来年改变生产作物的生产方式是不是有道理。】 信息太少讨论没有意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