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说未来■中国每天3家公司IPO 巨额融资谁买单?


2016年沪深股市IPO达到227家 , 高于2015年的219家 , 增长4% , 融资规模1504亿元人民币 , 略低于2015年的1586亿元人民币 。 上周五证监会再次核准了14家公司的上市批文 。 而本周就有15家公司开启新股申购 , 这也意味着新年以来 , 监管层几乎在以每周一批、每天3家左右的节奏 , 高速推进着新股发行 。 但有机构测算 , 2016年在高速发行背景下 , 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元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失去赚钱效应的市场 , 能坚持多久?

小吴说未来■中国每天3家公司IPO 巨额融资谁买单?
本文插图

如果以增发的角度来看A股的融资功能 , 2015年和2016年可真是不得了 , 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大关 , 2016年更是破1.5万亿 。 就融资规模整体来说 , 尤其囊括了定增等主要再融资手段之后 , 可以看到2015年和2016年A股整体的融资金额连续两年都在1.4万亿以上 。
【小吴说未来■中国每天3家公司IPO 巨额融资谁买单?】
小吴说未来■中国每天3家公司IPO 巨额融资谁买单?
本文插图

尽管目前IPO发行速度一直在加快(进入11月之后 , IPO发行批文下发频率已经上升至一周一次 , 从监管层工作量和节奏来看 , 目前的IPO速度可能已经接近极限了 , 完全市场化的注册制也不过如此 。 ) , 但是IPO的融资水平和定增等再融资工具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 因为有相关机构测算 , 2016年在高速发行的背景下 , 每位股民平均亏损2.4万元 。 也就是说已经获得船票的上市公司无论拿了钱之后最终做什么 , 这种无限开火权 , 本身对于市场、对于产业发展、对于散户的保护都是不利的 。 而日前 , 新三板企业陆续开始IPO的消息 , 也意味着有近万家企业正在陆续成为IPO的后备军 。 这么大的量究竟该谁来承接?如果投资者在市场中长期不赚钱 , 这样的发行节奏还能继续下去吗?一个失去赚钱效应的市场 , 还能坚持多久?
虽然2016年新股IPO融资额度低于2015年 , 但由于制度上存在缺陷 , 新股挂牌后连续涨停 , 往往股价涨至高位时才打开涨停板 , 这也导致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承接 , 客观上对市场资金面会造成一定的压力 。 而且 , 由于股价涨至高位 , 新股风险无形中被放大 , 进而放大了整个市场的风险 。 因此 , 虽然新股IPO时融资的额度不算大 , 但新股挂牌后对二级市场所形成的“抽血”效应同样不容忽视 。 更何况 , 监管部门2016年下半年加速新股发行后 , 进一步加剧了此种效应 。
有一组有意思的数据:美国市场上市最早的个股是1899年12月31日上市的通用电气 , 截至到2016年底 , 在117年的时间里 , 合计上市的股票数量目前是5449只 。 而A股 , 从1990年12月19日第一批个股上市 , 到2016年底 , 在过去26年的时间 , 而A股合计的数量已经达到了3187只 。 也就是说我们耗费将近美国四分之一的时间 , 发行了美国接近60%的股票数量 。
20世纪90年代中期 , 美国股市每年IPO家数达到700至800家 , 不过 ,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 , 美股每年退市也多达300至500家 。 在2016年有105家IPO , 较2015年的170家下降了38.2% , 而相较于2014年的275家 , 降幅超过一半 。 这就是美国股市的优胜劣汰与大浪淘沙!这就是美国的IPO注册制与一美元退市法则的基本精髓 。
美国IPO发审制是标准的注册制 , 在香港 , 注册制也称“披露制” , 其实质就是取消政府审批环节 , 由证交所上市委员会对IPO进行审核 , 并由发行人、保荐机构及证券中介对IPO信息披露的合规性、完整性及真实性提供信用担保 , 并承担“卖者有责”的相关法律责任 。 证监会对IPO只作形式上注册备案 。 投资者则独立判断发行人的投资价值 , 做出“买者自负”的决策 。 证监会的主要精力及工作重心 , 将主要放在制度建设 , 严打信息造假、股价操纵及内幕交易等证券违法犯罪活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