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疫期内外,体育锻造健康学子
疫期内外 , 体育锻造健康学子
【教育透视】
编者按
2020年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 , 让全社会经历了挑战 , 目前 , 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 , 映照出我国的制度优势 , 也在教育界引发触动——完善我们的教育理念 , 推动我们的教育实践 , 更好地服务于全国人民 , 以顽强自信的姿态塑造抗疫期间和疫后的教育能力 。今天 , 本版展示抗疫带来的教育思考和实践努力 , 希望以此与各地各类学校交流 。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大家对生命与健康的关注 , 对体育的认识、对身体锻炼的态度和行为也发生着变化 。日前 , 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生、幼儿园等居家体育锻炼的指南 , 运动专家们运用发达的融媒体手段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室内锻炼的内容设计和操作指导 。然而 , 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 , 室内锻炼是当前特殊时期的无奈之举 ,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 , 深入思考体育的常态发展和特殊时期的实践路径 , 将有助于体育生活化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 , 从而锻造出健康文明的莘莘学子 。
非常事态下对体育常态化的思考
受疫情影响 , 相对于学科教学 , 体育教学的线下与线上转化并不理想 , 除了受场地、器材的制约外 , 体育强调参与、实践为主 , 特别是即时互动等特点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 , 家长监督、指导或陪伴孩子锻炼显得十分必要 , 加强体育运动 , 提高免疫力 , 为孩子穿上“铠甲”成了家长的心声与共识 。
那么 , 我们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体育观来面对人生中的非常事态呢?那就是让体育融入生活 。换言之 , 常态体育符合人体体质渐进增强的特征 , 也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 让体育生活化作为一种自觉 , 成瘾、固化为一种习惯 , 常态如此 , 非常态亦如此 。
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 源于生活 , 也应回归生活 。因为人类的身体需要运动、刺激和练习 , 无论属于人为也好 , 属于自然也好 , 必须持续不断 。体育生活化强调以人为本 ,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新时代教育理念 。《体育强国健身纲要》(2019)指出 , 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质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实践层面 , 体育生活化表现为体育习惯与行为的养成 , 人人主观自愿、随时随地参与健身活动 , 体育锻炼成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过程与结果 。
生活化的体育可因地制宜 , 尽量减少时间、空间限制 。在学校操场、公园或城市的健身步道 ,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感受心跳的频率 , 欣赏周边的环境变化 , 属于自然、舒适条件下的体育锻炼 。当前疫情形势严峻 , 积极响应防控 , 调整生活节律 , 每天坚持跳绳、做俯卧撑等是在创造条件运动 。医生在方舱医院和感染新冠肺炎的轻症患者一起打太极拳 , 做广播操 , 跳民族舞 , 属于艰苦条件下增强信心、乐观积极的康复锻炼 。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下 , 由于体育的融入 , 生命样态得以改善 , 学生朝气蓬勃 , 家长自觉自律 , 医生尽职守护 , 他们都以锻炼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 以健康的心态应对非常态的变化 。
推荐阅读
- #志愿者#逆行中的体育志愿者
- 逆行中的体育志愿者
- 北京:严格执行室内体育健身场所限制开放的规定
- 天津市体育局:有序开放室内体育健身场所,游泳池继续暂停开放服务
- 秘鲁“锁国”:围城内外,艰难归去来
- 「室内体育」天津有序开放室内体育健身场所
- 图鉴:山东战“疫”图鉴 记录山东抗疫期间的难忘时刻
- ■坚持内外兼修 稳定外贸基本盘
- 『开学』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可适当调整节假日完成教学任务
- 昆明市教育体育局:可适当调整节假日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