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冰工作室」原创 广德桐汭河源头考


桐汭河 , 古称桐汭水 , 由桐、汭二水汇合而成 。 桐水源于广德市境南部的泰山西麓 , 流经四合、杨滩、月湾等地 , 因杨滩段两岸原多桐籽树 , “桐花随溪流下”而得名 。 汭水源于泰山东麓 , 流经四合、柏垫、凤桥等乡镇 , 因河道曲折迂回而得名 。 桐、汭两水在独树乡老莫村汇合后称桐汭河 , 流经石鼓、苏村、誓节、杨杆等地 , 至郎溪县合溪口与无量溪汇合为郎川河 , 注入南漪湖 。 在市境内全长73.5公里 , 其主要支流有10条 , 其中汇水面积较大有月湾河(注入桐河)、姚村河(注入汭河)、苏村河(注入桐汭河)、石鼓河(注入桐汭河)、花鼓河(注入桐汭河)等几大支流 。

「徐厚冰工作室」原创 广德桐汭河源头考
本文插图

广德州志载 , “州之水十有六 , 潭一、泉一、井八” , 桐水居州诸水之首 。 “桐水源出州南白石山 , 或谓之白石水 。 ”“是水于州最为古河 , 亦最大 , 且远自春秋 , 迄今两千余年 。 ”从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桐水是我市最古老、最大河 。 其源头于白石山
“桐水之西南洪源涌发 , 北流历琳塘、费村转折 , 而西过杨滩桥、鹁鸪山、杨树桥、朱村、梅溪埠 , 下张村、奚湾坊边 , 约行六十里至上莫村 , 与汭水合 。 ”
“桐所经琳塘、杨滩诸处多产桐木 , 居民多取其子榨油 , 疑桐水得名以此 。 ”又两水未合流前 , “桐水皆有石经行” , 古当地人又称之为“石湖” 。

「徐厚冰工作室」原创 广德桐汭河源头考
本文插图

“汭水自山之东南潭池注下 , 亦北流 , 历麒麟坑、画工冲 , 绕出成道山 , 后土人谓之上汭 。 其东历戈冲 , 从成道山前盘旋山左右西坑者 , 土人谓之下汭 。 地有汭溪村 , 二汭会焉 。 ”然后经过百泉山、黄厓岔、前冲、俞家垱、柏垫桥、裘家塌、刘村滩、福巡溪 , 总行七十里在上莫村与桐水汇合成桐汭河 。
两水未合流前 , “汭水皆由沙地行” , 故当地人又称之为“沙溪 。 ”而汭水得名无考 。 “汭上古人名 , 水以汭之称多矣!”

「徐厚冰工作室」原创 广德桐汭河源头考
本文插图

从广德州志来看 , 桐河汭河皆源于白石山 , 现在从地理位置来看 , 桐水源泰山西麓 , 今杨滩境内 , 汭水源于泰山东麓今四合乡境内 , 泰山原名太首山 , 有人又说 , 太首山和白石山就是一座山 , 然光绪《广德州志·山川》里明明把太首山与白石山分开记载:
胡文铨《广德州志·卷十一》“太首山 , 桐之山发源 。 ”
光绪《广德州志·卷三·山川》:一、“白石山 , 亦名桐山、桐源山 , 州南九十里 , 旧志称八十里 , 在尖山南十里 , 南畿志云桐水源于此 。 ”二、“太首山 , 州南九十里 , 旧志称八十里 , 其山最俊 。 ”
笔者查阅相关史料 , 《水经注》载“《方舆纪要》:广德州南八十里曰桐山 , 亦曰桐源山 , 理名白石山 , 桐水发源于此 。 又曰 , 桐水源出州南白石山 , 或谓之白石水 。 杜氏曰 , 白石之水 , 冲突 , 则三湖皆为泛滥是也 。 《注》落石字 , 戴增石字同 。 会贞按:残宋本、黄本并无石字 。 ”(守敬杨守敬熊会贞纂疏《水经注疏》)
明 ·李贤彭时修撰《明一统志·卷十七》:“桐川水 , 在州城西北 , 源出白石山 , 西北流入丹阳湖 。 ”
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广徳州 , 白石山者为桐水 。 ”

「徐厚冰工作室」原创 广德桐汭河源头考
本文插图

一、光绪《广德州志》把白石山和太首山分开记载 , 并引《明一统志》佐证 , 然而《明一通志》里关于白石山、太首山 , 两志书文字一模一样 , 都只言片语 , 含糊不清 。 清朝官修地理总志《大清一统志》里就把太首山删除 , 只有白石山记录 , 只可惜当时编者没有去实地求证 , 两山名摘其一错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