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浙江衢州:“烂柯人”如何改变千年习俗( 二 )


上洋村村委会上,有人无奈地说,自己做生意,常年在外应酬 。有些与工作相关的饭局往往坐满一桌陌生人,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根本不知道对方健康状况 。有人夹菜时爱在盘子里挑挑拣拣,有人喝汤不用碗,从盆里一勺一勺地舀着喝,甚至还有人把咬过的黄瓜往蘸酱里蘸 。提醒别人用公筷公勺挺失礼的,像嫌弃别人脏一样,只好假装不饿,少吃或不吃 。
而此次疫情的发生,再次成为推广分餐制、提升“舌尖上的文明”的一次契机 。
3、好习惯是养成的
衢州是一座有18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美誉 。今年1月24日,衢州在浙江省率先发布《关于“防疫保安全、有礼过大年”的倡议书》,呼吁群众重视养成良好习惯;2月,衢州又发出《关于使用“公筷公勺”的倡议书》《餐饮业复工“10个100%”要求》《“公筷公勺进家庭”十一条》等刚性配套举措 。
3月1日,衢州市柯城区创新开展“21天文明行为习惯养成计划”主题系列活动,短短数天时间,超过60万人次关注,有3万多名群众参与其中,宣传覆盖家庭56071个,面向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签订集体责任书18591份,发放公筷49736双,公勺47324个,开展检查334次,辖区2177家餐馆响应活动使用公筷公勺 。
“既然已经认识到危害这么大,我们就要有勇气、有责任、有信心去改变它 。”先后担任上洋村村主任、党支部书记33年的黄岳华说,“要改变习惯的确不容易 。但我们村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就应该在推动这项工作中带好头!我们村里的共产党员更要带好这个头!”
村委会上,认知终于达成一致 。
3月22日,上洋村召开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对2018年修订的《村规民约》,就关于是否增补公筷公勺等文明行为的决议举行投票,获得参会51名党员、村民代表全票支持 。会后,村两委、联户党员还为村民每家每户送上了公筷公勺 。
3月26日中午,在村民孙食堂家里,采访人员看到他和82岁的老母亲正在分餐吃饭 。他告诉采访人员,老伴去杭州带孙子了,家里只有自己和老母亲两人 。
“分餐吃饭,一开始老母亲觉得有点别扭,但这两天好多了 。”老孙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只是还经常忘记,不习惯 。”
“好习惯是养成的!”村妇女主任罗春莲鼓励他说,为了帮助小孩子消化,老人都是嚼碎食物喂孩子,过去这些都习以为常,以为这就是亲情、热情 。但现在大家讲卫生了,逐渐也就看不到这种喂养方式了,所以只要坚持,习惯就能改变 。
中午11:30,采访人员走进村民龚诚家,看到大约20平方米的客厅餐桌上已有3个菜,四周摆了6只碗、12双筷子,中间还放了勺子、筷子各一副 。
“我们一人两双筷子 。”龚诚告诉采访人员,那银灰色的公筷公勺是村委会送来的 。
“会嫌麻烦吗?”采访人员问 。
“都是为我们好,为大家好,怎么能嫌麻烦?”龚诚笑着说,“应该会慢慢习惯的 。”
正说着,龚诚14岁的儿子邵雄辉又端上来一盘菜 。采访人员问他:“喜欢用公筷公勺吃饭吗?”
“我喜欢的 。”邵雄辉腼腆地说,“这样,我就不会吃大人的口水菜了 。”
4月5日中午,采访人员又来到吴林忠家中,他正准备招呼98岁的老父亲吃饭,桌子上每人摆了两副筷子 。
“老人家,您家里吃饭用公筷吗?”采访人员问 。
“用的、用的,公筷还是黄书记发的呢 。”老人指着黄岳华笑呵呵地说 。老人的身体硬朗健康,思路清晰 。
吴林忠兄弟几个,把父亲接到家里轮流照顾 。“俗话说,积习难改 。我们曾经还担心分筷分勺,老人会不习惯,不高兴,说我们用公筷是瞎讲究 。想不到父亲会这么开明 。”吴林忠说,“父亲年纪这么大了,还在争取改变习惯,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遵守《村规民约》 。”
“疫情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被唤醒 。在此契机下提倡使用公筷,加大宣传力度,就会事半功倍 。”花园街道党委书记严声建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