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报】悦读丨清明时节青团绿


【中国民族报】悦读丨清明时节青团绿
本文插图
又是一年清明至 。
清明 , 总与微雨和杏花相伴 , 有怀念的感伤 , 亦有对欣欣向荣的期待与接纳 。 清明节与寒食节前后相随 , 正是“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的时节 。 在我幼时的江南 , 青团便是清明之际一个孩子内心无法言说却又最热烈的渴盼 。 碧青油绿 , 甘甜细腻 , 清香爽口 , 青团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满满的春天味道 。
【中国民族报】悦读丨清明时节青团绿
本文插图
【【中国民族报】悦读丨清明时节青团绿】▲太行春(中国画) 周令钊
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里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诗中提到的蒌蒿 , 就是制作青团的上好材料 。 除了蒌蒿 , 用艾草、浆麦草制作青团也很常见 。 在湿润的疏林和山坡 , 在那灰鸭戏水的河岸边 , 随处可见蒌蒿、艾草青翠的身影 。
我总记得幼时在三姨家 , 看她捣艾叶时的情景 。 直径如手掌般大的粗瓷罐子 , 将一团团焯熟的艾叶放进去 , 三姨用力地用木头杵捣着 。 三姨的短发也随着木杵的上上下下与她的脸颊耳鬓厮磨 , 偶尔有几滴艾汁溅在她雪白的罩衣上 , 不仅没有污浊感 , 反而像张择端笔下描绘的春景 , 看上去有了某种令人遐想的、有趣的情境和意味 。 当然 , 三姨现在早就不用木杵捣艾叶了 , 她只需坐在客厅里看着表姐开动榨汁机 , 在“嗡嗡”声中 , 几分钟不到 , 浆麦草就变成了翠绿的浆汁 。
将青汁加入糯米面和好 , 做成一个个如娃娃拳头般大小的剂子 , 再把备好的红豆沙馅拌了白糖揉成球状裹在面剂子里 。 在蒸屉里铺上碧绿的竹叶 , 把圆圆的团子摆上去 , 架火蒸起来 。 十几分钟后熄了火、蒸汽落下去的时候 , 青团就可以起锅了 。
【中国民族报】悦读丨清明时节青团绿
本文插图
▲青团
那是翠绿的欣喜和惊艳 , 满锅的青团散发着清香 , 如温润翠玉 , 每一个都很养眼 , 每一个都明艳 , 每一个也都热情地看着你 。 三姨笑呵呵地说一句“春天来了” 。 这是每一次吃青团的开场白 , 也是在三姨家吃青团的启动仪式 。 仿佛不舍 , 三姨的筷子总要犹豫几秒钟 , 才会在选定的青团上落下去……绿绿的松软的皮儿糯韧绵软 , 豆沙馅心甜而不腻 。 从青团入口的那一刻 , 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便在齿颊脾胃间环绕扩散开去 。
每年 , 三姨的青团要蒸上几锅 , 祠堂里、扫墓祭祀时都要用 。 这些青团大部分抹了菜油 , 青亮亮的用竹叶裹了 , 放在大食盒里 , 留待祭祀归来路上踏青的时候吃 。
如今 , 制作青团早已不拘泥于传统 , 青汁也不只是源自蒿艾或浆麦草 , 可以是你喜欢的一些绿色蔬菜 , 馅儿除了红豆沙 , 还有肉类或咸蛋黄的 。 总之 , 万万千千的想象都有宽厚亲和的糯粘面接纳 。
在这个马蹄踏春的季节 , 天地万物抖落尘封 , 焕发勃勃的生机 。 每一眼的红与绿 , 都是新鲜的 , 每一声枝间的鸟鸣似乎也环绕着欣喜 。 这样的时候 , 在充溢着青草香的野地里坐下 , 剥开竹叶 , 翠玉般的青团入口 , 糯软甜蜜间 , 每一个清明寒食就熙暖融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