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咖▲我就不洗碗!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警惕扇贝效应,你不给钱

雪莉今年八岁了 , 为了让她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 也希望她能更独立、自立一点 , 妈妈就经常使用奖励机制来促使孩子积极干活 。 一开始还好 , 每当雪莉功课完成得好、考试成绩理想时 , 妈妈才会给一些零花钱 。 可到后来 , 连雪莉洗衣服、洗碗 , 也会和妈妈要钱 , 而妈妈每次也都给了 。
幼教咖▲我就不洗碗!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警惕扇贝效应,你不给钱
文章图片
直到有一天 , 妈妈下班回家后身体有些不舒服 , 就让雪莉自己把剩饭热一热吃掉 , 然后再把碗洗了 , 雪莉也都照做了 , 妈妈还挺开心 。
可雪莉刚做完就跑过来和妈妈要钱 , 而丝毫不关心妈妈的身体 。 妈妈这时有些恼怒 , 不愿给钱 , 可孩子竟然生气地说:“以后你要不给钱 , 我就不洗碗 , 我什么都不做了!”听到女儿的话 , 妈妈瞬间崩溃!
其实 , 上例中雪莉妈妈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扇贝效应” 。 当妈妈长期对孩子进行奖励 , 而突然将这种奖励撤销时 , 孩子就会反抗 , 这是很多父母都会犯的错误 。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扇贝效应” 。
幼教咖▲我就不洗碗!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警惕扇贝效应,你不给钱
文章图片
01什么是“扇贝效应”?
扇贝效应来源于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的一次白老鼠实验 。 他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 , 经过强化的白鼠的反应会产生停顿 , 不断强化后 , 白鼠的反应会不断增加 , 而在下次强化来临时 , 白鼠的反应会达到高峰 。
斯金纳发现 , 白鼠经过不断强化后 , 已经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 。 因为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图就如扇贝壳的弧形一样 , 因此被称这种现象叫“扇贝效应” 。
从上面的实验 , 我们可以知道 , 固定时间的奖励不能维持新的行为 , 在孩子养成新习惯、形成新行为的阶段 , 用持续的、固定的强化时间对孩子进行奖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 因为孩子为了''奖励'' , 会尽可能快地往我们所期望的样子靠近 。
02为什么要在育儿中警惕“扇贝效应”?
案例中 , 雪莉每次做事都能获得金钱奖励 , 而突然有一天妈妈不再给她奖励 , 她此时就会不高兴、会反抗 。 其实 , 这就是“扇贝效应”的副作用 , 导致孩子做事充满目的性 , 缺乏主动性 , 一步步得寸进尺 , 这对孩子三观及独立性的形成都没有好处 。
幼教咖▲我就不洗碗!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警惕扇贝效应,你不给钱
文章图片
既然“扇贝效应”会导致孩子得寸进尺 , 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 那父母是不是一定不能用呢?当然不是 , 适当的奖励的确可以促使孩子更积极有效地完成一些事情 , 所以父母必须学会科学、合理地应用“扇贝效应” , 使其在育儿中多发挥积极作用 。
03父母如何有效利用“扇贝效应”来教育孩子?
1.打破固定的奖励机制
很多父母在奖励孩子时都有一定的规律 , 比如每次做了家务要奖励 , 每次考了好成绩要奖励 , 这就会让孩子心理形成依赖 。
要想让孩子主动形成好习惯 , 激发孩子自主性 , 父母要学会打破奖励机制 , 包括奖品、时间等 , 可在孩子持续表现一段时间后再给予奖励 , 这样能避免孩子得寸进尺心理的形成 。
幼教咖▲我就不洗碗!培养孩子好习惯,需警惕扇贝效应,你不给钱
文章图片
2.面对孩子无理要求时坚决拒绝
父母经常奖励孩子就会把孩子“胃口”养大 , 让他一步步想要得到更多、更好的 , 这时父母要注意分寸 , 该拒绝时一定要拒绝 , 不可一味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 。
3.在特殊事件上使用“扇贝效应”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不愿意尝试、恐惧的事情 , 这时父母适当的奖励可促使其增强信心 , 所以父母可在孩子尝试新鲜事物时使用这种方法 。 而当父母停止奖励时也要提前和孩子沟通 , 或者换种奖励的方式 , 逐渐激发孩子自主性 , 使其逐渐独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