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西昌扑火队员多数有打火经验 牺牲前经过三次实战( 四 )


据送当天送21名打火队员的司机丘伟(化名)讲述 , 车开到附近的邛海边的“岗瑶”时 , 西昌方面已经派车来接 。 当晚11点左右 , 扑火队被带到柳树桩蔡家沟水库 , 在向导带领下上山 , 前往泸山背侧火场指定地点集结 。 丘伟提供的视频显示 , 队员下车时 , “风不大” , 远处山顶有一条长长的火线 。
不久 , 丘伟乘小车前往城中购买干粮等物资 。 次日零点过 , 他接到通知 , 令其返回柳树桩 , 准备接扑火队员下山离开 。 等他到后 , 现场已是另一番景象 , 风刮得呼呼作响 , 大火似乎是从山顶“浇灌”而下 , 逼近柳树桩 , 距离中巴车所停的位置仅有数百米远 , 人难以靠近 。
丘伟没有接到队员下山 。 根据“西昌发布”通报 , 在去往泸山背侧火场指定地点集结途中 , 宁南县森林草原专业扑火队遭遇“风向突变” , 风力陡增 , 18名队员和1名当地向导牺牲 。 到了白天 , 丘伟开车载着扑火队员们的21个背包 , 独自回到宁南 。
一位接近西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人士告诉**** , 3月30日 , 宁南扑火队的确是被指挥部安排到了柳树桩所在的西昌大营农场 , 但指挥部只是负责整体调动 , 具体火点的情况还是在最前面的大营农场、当地镇政府清楚 , 到了之后主要还是他们具体安排 。
他说 , 调动宁南县扑火队去大营农场时 , 那边的火并不是最大的 。 而且柳树桩还有一个很大的水源地 。 当时火情最紧急的是西昌学院方向 , 但后来风向变了 , 而柳树桩那一带山上草丛很深 , 在干燥的时候 , 火一上去就非常快 , 这可能是导致扑火队员遇难的重要原因 。
灭火时机
队员遗体被发现时 , “是趴着的” , 这是情况最危急时的避险姿势 。 田龙斌称 , 扑火队此前曾有过训练 , “只有专业人员才会做出这个姿势 。 ”
“如果不发生突发事件的话 , 是不可能出现伤亡的 , 比如队友们这次在泸山遭遇的风向突变 。 ”刘树维称 , 进入火场前 , 扑火队一般会安排观察员 , 在后方观察是否有紧急情况发生 , “但风变化速度相当快 , 等你观察到了 , 分分钟的事情 , 根本就跑不脱 , 来不及反应 。 ”
牺牲队员黄元林上山后拍摄的一段视频显示 , 大火即将越过近在眼前的山头 , 向其所处位置烧来 , 大风呼啸声中夹杂着草木炸裂声 。 “(大火)直轰轰地就来了 , 跑都跑不赢 , 我们走了10公里 , 爬了上来 , 看到火来了 , 架势(赶紧)跑 。 ”视频中 , 黄元林气喘吁吁地说 。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余树全在接受****采访时介绍 , 除专业森林消防外 , 过去负责林火扑救的扑火队多属于民间组织 , “多是普通老百姓” , 现在我国多地都建立有专业或者半专业的扑火队 , 经过严格培训 , 清楚火情、风向的判断以及灭火工具的使用 , “护林团队的整体救护素质在提升 。 ”但在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 , 经常会有一些突发情况 , 风向突变就属于其中之一 。
火灾发生当晚 , 西昌市经久乡森林火灾省州市联防指挥部“连夜”成立 。 4月1日 , 四川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刘波在指挥部接受采访时称 , 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 , 西昌一般是上午10点开始起风、一直到晚上都有风 , 风大风疾 。 加之火场温度的影响 , 导致气流产生突变的可能性很大 。
“由于温度的升高 , 会导致气流上升 , 影响周边的微气候 , 进而影响风向 。 当风向变化时 , 就会将林木燃烧时形成的浓烟吹向消防人员 , 烟尘会快速笼罩一大片区域 。 ”刘波说 , 一旦浓烟导致扑救队员窒息 , 就十分危险 。
森林与草原防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高潮接受川报观察时也称 , 凉山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 , 这里山很高、沟很深 , 容易起大风且风向本来就多变 。 而在森林火灾发生之后 , 燃烧物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后 , 冷热空气对流 , 极易“扰乱”风向 , 再加上复杂的地形变化 , 风向很容易突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