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俄国』拧开欧洲大战的阀门:克里米亚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二 )



俄土战争战败后 , 奥斯曼帝国被迫签署了库楚克·开纳吉条约
另一方面 , 俄国转向保守派同盟的中另外两个盟友寻求支持 , 他本以为奥地利和普鲁士会出于同盟的道义以及俄国在1848年革命中对二者的帮助来“回报”自己 。但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没有根据的 。对于普鲁士来说 , 奥斯曼帝国离普鲁士非常遥远 , 自己在那里没有重大利益 。相反 , 一旦普鲁士支持俄国就不得不承受来自英国和法国的压力 。因此 , 普鲁士的回应是非常不积极 。
在整场克里米亚战争中 , 为和平做出最执着贡献的当属奥地利了 。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从宏观层面上说 , 奥地利在巴尔干地区拥有错综复杂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 , 奥地利是多民族国家 , 它非常担心巴尔干的混乱威胁到本国的稳定 。从微观层面上说 , 奥地利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 , 不论它支持哪一方 , 都必然要承受另一方的压力 。如果它支持俄国 , 那么做为报复法国必然会支持意大利反抗奥地利的统治(当时意大利北部在奥地利的控制下) 。这些都是奥地利不愿也不想承受的 。因此 , 奥地利非常积极的在各方之间斡旋 , 最终达成了相对温和的“维也纳照会” 。
俄国认识到自己在欧洲各国面前的孤立无援 , 因此表示原因接受“维也纳照会” 。其实对于此时的俄国来说 , 圣地保护权问题并没有伤及自身的核心利益 , 更多的是荣誉问题 , 如果可以达成体面的协议 , 俄国愿意做出让步 。欧洲大国都表示认可的“维也纳照会” , 本可以结束这场危机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另一个当事人奥斯曼帝国却拒绝了 。奥斯曼帝国给出的解释是 , 必须对照会进行重大修改 , 否则俄国可能对其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解释 。但实际上 , 奥斯曼帝国做为弱者之所以敢于反对五大强国的决定 , 根本原因在于 , 它认识到自己扼守黑海门户的战略地位 , 英法不可能坐视自己被俄国控制 。相反 , 只有将英法两国拉进来才能抵消俄国的影响力 。正是这一客观现实 , 极大地提高了奥斯曼帝国的谈判地位 。战争中的外交博弈
事后想来 , 奥斯曼帝国做为最弱的一方 , 它的外交逻辑却最为清晰:充分利用自身独特地理位置的“不可替代性”作为筹码迫使英法站在自己一边 。除了上文提到的拒绝“维也纳照会”之外 , 它还利用了俄国另一个战略失误 。
早在“维也纳照会”出台之前 , 俄国实际上已经愿意让步了 。俄国代表缅希科夫亲王提出 , 只要奥斯曼帝国能够保证东正教会在苏丹的庇护下继续享有原来的特权 , 他愿意结束这场纷争 。但即使是这样并不过分的要求也遭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拒绝 。恼羞成怒的俄国军队越过普鲁特河占领了“多瑙河两公国”——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 。
俄国的初衷是希望以实际的军事威胁来迫使奥斯曼帝国屈服 。但这一举动在利益交织的欧洲看来绝对是一招臭棋 。一方面 , 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扼守多瑙河出海口 , 这里是奥地利重要的贸易通道 , 他们不可能坐视这一战略重镇落入另一个强国手中 。如此一来 , 就彻底堵死了奥地利支持俄国的可能 。另一方面 , 俄国的出兵使得奥斯曼帝国苦心打造的“受害者”形象更加真实 , 反而降低了俄国本来就靠不住的法理地位 , 也将英法彻底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
『欧洲,俄国』拧开欧洲大战的阀门:克里米亚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不过万幸的是 , 英法两国在战争中的表现同样值得商榷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 , 英国政府内部就形成了两个派别:一是以时任首相阿伯丁为代表的主和派 , 另一个是以斯特拉福德·坎宁为代表的主战派 。二者的争论最终以后者的胜出告终 。但是主战派提出的目标太过遥远 , 他们希望通过一场大战 , 彻底将俄国排除出欧洲均势之外 。如果要实现这一目标 , 那么就不仅需要黑海、同时还需要从波兰和波罗的海方向发动进攻 。这就需要获得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支持 。上文已经分析过 , 这是不可能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