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柳宗元直陈唐代科举取士弊端( 二 )


而《柳集》里找不到这样的文字 。 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说:“举甲乙 。 历科第 , 固为末而已矣 , 得之不加荣 , 丧之不加忧 , 苟成其名 , 于远大者何补焉?”他把科举看是“末事” , 说它是不重要的事 。 得到了不感到荣耀 , 丧失了也不忧愁 。 柳宗元志在“远大”的政治理想和社会抱负 , 不竟于仕宦 , 对科举得失不很在意 。 这在投机钻营 , 不择手段求官的社会显然一个独特的“另类” , 他是那扭曲社会不多的真君子 。
科举弊案
唐代科场考试 , 漏题、替考、枪替之事(即枪手为人作文) , 以及场内外作弊案 , 时有发生 。 走门路 , 权幸托付的事也屡见不鲜 。 文宗时 , 有个叫裴思谦的 , 就是靠走宦官仇士良的关节取得科举榜首的 。
那时科举之外 , 还有很多为官的途经 , 如封爵、亲戚、资阴、勲庸、技术、胥吏等 , 可这些都是要靠裙带关系和祖上功德来求取官爵的 。 这里的胥吏是指官府里办理文书的小吏 , 柳宗元《梓人传》说:“郡有守 , 邑有宰 , 皆有佐政 , 其下有胥吏 。 ”胥吏是郡守和邑宰可随意任用的 。 玄宗时的国子祭酒杨玚说 , 每年凭关系等途经为官的有二千多人 , 比明经、进士取仕多十余倍 。
《柳集》卷二十三有七篇为科举下第者作的序 , 谈到当时科举之弊的事 。 隋唐时废止九品中正制 , 开科举考试 。 虽有“取士不问家世 , 婚姻不问阀阅”的说法 , 可门阀世族之风直到中唐仍很强势 , 贵贱婚姻还是行不通 , 而寒门读书求科举依然如在缝隙里挣扎 , 真正能走出来的没有多少人 。 按唐制 , 所有官职皆列品阶 , 自一品至九品 。 三品以上每品分正、从二级;四品以下每品分正、从、上、下四级 , 共三十级称为流内官 。 在此三十以外不入品秩称为流外官 。 唐初官员数甚简 , 员无闲设 。 《新唐书•百官志》:“太宗省内外官 , 定制七百三十员 。 ”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 。 ”又《通鉴》卷一九二贞观元年 , “上(太宗)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 , 不在员多 。 ’命玄龄并省 , 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 。 ”唐内外文武官数据《唐会要》卷七十四 , 高宗显庆二年留祥道言有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 。 《通典》卷四十职官云有一万八千八百五 。
近人研究唐史的说 , 隋末入唐的门阀豪族衰落 , 逐被寒族的中小士者取代 , 其实与史实有误 。 据两《唐书》等史料统计 , 唐统治层 , 门阀豪族与寒族中小士者之比是六十九比十三点五 。 《宰相表》载 , 肃宗至唐亡 , 近一个半世纪 , 一百七十九位宰相中 , 两者之比是八十比七 。 寒族中小士者能能挤进上层官场的微乎其微 , 其间的争斗也是异常激烈的 。
科举取士为读书人进入官场开了一条路 , 可据《旧唐书》有记载的统计 , 中晚唐 , 肃宗至昭宣帝 , 科举进士三百零一人 , 名门大族二百二十九人 , 中层子弟四十四人 , 真正属寒族的仅有二十八人 , 占百分之九点三 。 直到宋代这种状况才有了较大的转变 。 唐代内外官吏不下一万四千多人 , 真正由贡举入士的不足百分之六 。 《唐史摭言》说:“搢绅(士大夫)虽位极人臣 , 不由进士者 , 终不为美 。 ”这种风气虽为读书人所美 , 可也让门阀士族和旧派大臣齿恨 。 永贞革新受阻和柳宗元等八司马长年遭贬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
为落第者叫屈
柳宗元《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说:“朝廷用文字求士 , 每岁布衣束带 , ……其果以文克者 , 十不能一而 。 ”大多数人 , “固穷而未达 , 迟久而不试” , 只能折翼而返 。 而屡试不第 , “六选而不获” , “五就乡举 , 往则见罢”的 , 比比皆是 。
《送辛生下第序略》是为科举考试下第的书生辛生叫屈的 , 文中苛责的“中书高舍人” , 叫高郢 , 是柳宗元的先友 。 柳宗元《先友记》称高郢说:“有文章 , 规矩自立者 , 不干贵幸” 。 语中多含敬重 。 据《新唐书•高郢传》载:贞元中 , “高郢迁中书舍人 , 进礼部侍郎 , 知贡举(负责科举考试) 。 时四方士务朋比 , 更相誉荐 , 以动有司 , 殉(丧)名亡实 , 郢疾之 , 乃谢绝请谒 , 颛(专)行艺 。 司贡部凡三岁 , 甄幽独 , 抑浮华 。 ”白居易、独孤郁、张籍都是他擢拔的 。 尽管“郢性恭慎廉洁 , 罕与人交游 , 守官奉法勤恪”(《旧唐书•高郢传》) , 可在当时浮华盛行 , 权贵干预科举 , 高郢想矫枉过正却适得其反 。 象辛生这样“不闻于公卿 , 不扬于交游” , 虽“以辛生之文行 , 八年无就 , 如其初而退返 , 吾甚愤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