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揭秘川军抗战八年装备:从简陋到火力强劲

1937年9月 , 十多万川军将士出川向东 , 从此开始到抗战结束 , 四川输出了超过300万将士 。 这300多万人在战场上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武器 , 与日军的装备相比优劣何在?在建川博物馆 , 采访人员见到了抗战时期 , 出川军人穿戴过的粗布衣服、斗笠草鞋 , 用过的中正枪、汉阳造 , 也见到了日军的钢盔制服 , 三八大盖;并请建川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杨建朝 , 解读川军的抗战装备 , 和与日军的对比情况 。
1937年8月 ,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令川军各部组成第二路预备军 , 以刘湘为总司令、邓锡侯为副总司令 , 分两路纵队 。 从9月7日起 , 分别从川北和川东开赴抗日前线 。 杨建朝介绍 , 这时川军的装备“极为简陋” 。
“由于这部分川军严格说来是地方军阀的武装改编为的中国正规军 , 部队的装备、军事素质和待遇 , 都不能和国民党中央军相提并论 。 ”杨建朝说 , 川军是杂牌军 , 整体装备都非常不好 , 士兵每人仅有粗布单衣两套、单被一条、草席一张、草鞋两双、斗笠一顶 , 又多在黄河以北地区作战 , 几乎不能御寒 。
「川军」揭秘川军抗战八年装备:从简陋到火力强劲
文章图片

日军九二式重机枪(建川博物馆供图)
「川军」揭秘川军抗战八年装备:从简陋到火力强劲
文章图片

国军用大刀(建川博物馆供图)
武器上 , 就更低劣了 , “汉阳造”都不多 , 很多是满清留下来的“老毛瑟” , 和大量四川土造的“单打一”七九步枪 。 满清留下来的“老毛瑟”年久失修 , 四川土造的七九枪械故障率等重要指标上 , 远远达不到要求 。 有些土造的步枪有时候打两枪就拉不开枪栓 。 质量上不合格还只是一个方面 , 数量也是一个短板 。 一个连也配不了一挺机枪 , 每个师仅有十多挺 。 重机枪是一个师仅一二挺 。 火炮方面 , 每师只有几门土造的迫击炮 , 山炮、野炮整个川军中也只有几门 。 更没有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装备和器材 。 出川前 , 还有下面的旅长团长自筹资金或自掏腰包在市场买枪买炮 , 补充武器 。
那么其他川军情况如何呢?杨建朝说 , 所有的川军中 , 要数主力刘湘的部队装备最好 。 刘湘在1928年以后曾经三次大规模进口外国武器 , 在汉阳兵工厂购买数千支步枪及几百万发子弹 , 还通过自己的武器修械所和地方工厂自造和仿造过大量武器 。 有学者计算 , 刘湘的每个师平均下来应该有迫击炮60门左右 , 轻机枪约130挺 , 在川军中就比较突出了 。
川军出川抗战前 , 国民政府承诺给予武器、装备加强 。 实际上 , 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 , 刘湘的“必待川军全部集中才参加作战”的计划未能实现 , 出川前所要求的武器、装备补充 , 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及时到位 。 而川军薪饷待遇仅及“中央军”的一半 。
雪上加霜的是 , 川军有个别的旅团长以为中央已答应配换和补充武器 , 就将部队中能用的枪提留起来 , 作为自己失败后“重起炉灶”的后路;更有拿废枪换好枪 , 径自私运回家 , 以致一连之中 , 仅有一两支枪打得响 。 至于机关枪一项 , 一个团或一个旅才有两三挺;手榴弹每兵只有三四颗;比较有战斗力的部队 , 还是靠“背插一把大砍刀” 。 川军到达西安时 , 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拒绝补充物资 , 并让他们找阎锡山 。 阎锡山推诿了 。
抗战后期 ,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特别是美国的军事援助通过滇缅公路、空中航线及其它通道运送到中国战场 , 驻印远征军和驻滇远征军更是装备了美式武器 。 杨建朝说 , 中国士兵在这里头一次扔掉老式“汉阳造” , 换上美制M4“汤姆式”冲锋枪 , 头戴防弹钢盔 , 配发进攻型手榴弹 。 每个步兵班配备轻机枪若干 。 这样 , 中国驻印军在武器装备和机动能力上已经达到当时发达国家军队的A级标准 , 步炮比例达到三比二 , 第一次从武器和火力上压倒日本人 , 从而使打败日军成为可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