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清明何妨“云端”寄哀思,光明日报:梨花风又起
文章图片
【舆论场:清明何妨“云端”寄哀思,光明日报:梨花风又起】在江西省南昌市瀛上墓区琼山墓园 , 工作人员在为市民进行代祭扫 。 新华社采访人员彭昭之摄
文章图片
4月3日 , 云南省蒙自革命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正在为烈士摆放菊花 。 王俞摄/光明图片
文章图片
4月3日 , 贵州省赤水市公安局党员民警在网上祭奠英烈 。 王长育摄/光明图片
光明日报4月4日消息 , “南北山头多墓田 , 清明祭扫各纷然 。 ”这是传统清明节的典型场景 。 不过 , 今年清明节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 不少地方都暂停了现场祭扫 , 或者对确有祭扫需求的市民实行预约祭扫 。 为了引导公众“足不出户”过清明 , 很多地方都用各种方式鼓励“云祭扫” 。 “云祭扫”听上去是新生事物 , 其实也大多早已有之 。 比如网络祭扫、远程祭祀、代理祭扫等 , 在过去几年 , 一些难以返乡的游子就曾经采取过这些方式纪念先人;在悼念革命烈士、遇难同胞等公祭仪式中 , 网络祭祀更是频繁被用到 。 4月3日 , 国务院发布公告 ,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 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 在此期间 , 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 , 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 。 4月4日10时起 , 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 汽车、火车、舰船鸣笛 , 防空警报鸣响 。 实际上 , 这不也是一种“云祭扫”吗?全国人民在不同地点、场所默哀 , 并没有聚集 , 却同样能够深切怀念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 同样能够寄托哀思表达情意 , 同样庄重而肃穆 。 此外 , 许多地方大力推广网上时空信箱 , 倡导建立亲属微信群、微视频、讲先人故事、书写寄语、制作思念卡等简约方式缅怀亲人 , 也是既富有意义、又不失仪式感的祭扫方式 。 当然 , 对于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 , 清明节就要去现场祭扫才安心 。 多年的习惯难以一下子改变 , 这种心情也可以理解 。 但是目前 , 虽然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 , 但国外疫情正在加速蔓延 , 国内零星散发病例仍存在 , 局部暴发的风险也没有消失 。 传统的集中现场祭扫方式会造成人员聚集 , 增加疫情反弹风险 。 几个月来 , 全国人民上下齐心 , 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的阶段性抗疫成果 , 如果因此而毁于一旦 , 那该多么可惜 。 不管形式如何 , 只要真心诚意地追思先人 , 就是清明节的本义 。 中国古人虽然重视祭祀 , 却也并不是那么拘泥于形式 。 《世说新语》中记载 , “建安七子”之一王璨去世后 , 好友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 , 他并没有以哭祭奠 , 而是提议:王璨喜欢听驴叫 , 大家“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 于是到场宾客纷纷学驴叫 。 这份真性情 , 是我们中国古人的精神遗产之一 。 我们普通人虽然达不到那种通脱的境界 , 但或许也能从中受到启发 。 梨花风起正清明 。 传统节日遭遇现代社会 , 也需因时而变 。 互联网社会 , 网络已经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 。 疫情当前 , 聚集便会带来防控风险 。 因此 , 提倡“云祭扫”既有必要性 , 又有可行性 。 何妨暂时把哀思和怀念都先藏在心头付诸“云端” , 等疫散云开 , 再去实地祭扫 。 (原题为《梨花风又起清明何妨“云端”寄哀思》)(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阅读
- 旧闻评论@搅局者财新:激进舆论下专业主义的矛与盾
- 北美观察丨国际担当何在?大国形象何在?舆论批特朗普暂停资助世卫组织
- 『国际』北美观察丨国际担当何在?大国形象何在?舆论批特朗普暂停资助世卫组织
- 『两岸关系』台舆论关注陆生赴台暂停 指台当局应修复两岸关系
- 「清明」清明三候:虹始见,君子独行遇雨,易经中的这19字,最耐人寻味
- 『中国新闻网』 舆论称有助政府推动改革,韩国执政党国会选举“大胜”
- 『舆论场』提供诸如临终关怀等姑息治疗变得尤其重要,柳叶刀:应对疫情
- 韩国执政党国会选举“大胜” 舆论称有助政府推动改革
- 旅游@清明假期4325.4万人次出游 马蜂窝显示周边短途自驾游占主流
- #舆论场#疫情期聚众接机是“招黑”,媒体:明星复工遭围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