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石雕艺术家潘惊石:石不惊人刻不休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石雕艺术家潘惊石:石不惊人刻不休
文章图片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石雕艺术家潘惊石:石不惊人刻不休】潘惊石作品《蟠螭砚》曾章团供图
寿山石是一种以主产地命名的名贵印石 。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的寿山村 , 自古就以出产好石材著称 。 元、明之际 , 寿山石雕刻印章开始兴起 。 寿山石章钮饰题材十分广泛 , 包括动物、人物、花果等 , 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浅浮雕以及阴刻等 。
1963年出生于福州市罗源县的潘惊石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 潘惊石1990年师从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陈建熙学习石雕 , 从艺20年来 , 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等多项大奖 , 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 还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 潘惊石擅长雕刻传统印钮及拉丝技法 , 精于俏色应用、随色赋形 , 其作品风格多样 , 尤以爬虫类作品最具特色 。
潘惊石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万物中立意取材 , 以刀为笔 , 技法灵动 。 他说:“我视寿山石为一种天赐瑰宝 , 是世间万物中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 我对手中的每一块材料 , 都抱有极大的虔敬 。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刻刀感恩大自然 , 传达‘善待生灵 , 呵护生命’的理念 。 ”无论是古籍中的神兽珍禽 , 还是现实中的奇草异虫 , 都能在他的刻刀下“活”起来 。 那些石皮石脉中闪耀流动的缤纷色彩 , 经过巧妙的调适、组合 , 仿佛有了生命的节拍和律动 , 令人拍案叫绝 。 比如《草莓箭毒蛙》 , 在题材、构图、造型上独辟蹊径 , 大胆采用大量留白反衬主体 , 传递出空灵、深邃的意境 。 作品以大块冷寂的灰黑色衬托惊艳的红色 , 以苍劲的枯木和两只对望的箭毒蛙来表现生命的张力 , 在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同时 , 也引发人们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思考 。
在潘惊石眼里 , 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间没有围墙 。 从青铜文化到玉文化 , 从古典文学到传统绘画 , 尽可信手拈来 , 为我所用 。 他的成名作《玄鸟》取自《诗经·商颂》中的“天命玄鸟 , 降而生商” , 造型来源于古代青铜器 。 《知秋》借鉴唐人咏蝉诗“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的意境 。 水波纹系列印钮创作灵感来自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 。 无数根细若发丝、卷舒自如的线条构成波澜壮阔的景象 , 细致精微又大气磅礴 。
潘惊石认为 , 艺术与工艺的分水岭 , 就在于后者可以批量复制 , 而前者需要创作意识的觉醒 。 他的雕刻注重个性与创新 , 试图颠覆传统、打破范式 。 潘惊石以古兽印钮雕刻见长 , 但他现在却想把自己以前所有古兽钮式全部推翻 , 并豪言“要越过明清 , 直追汉唐气象” 。 “百兽率舞”是潘惊石眼下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 。 他一方面从《山海经》《楚辞》等古代典籍中寻找古兽意象 , 另一方面参观古迹遗址和博物馆 , 观察文物中的兽形纹饰与造型 , 积累视觉经验 。 他的创作笔记和草图积累了厚厚一沓 , 灵动有神、不落窠臼的百兽形象似已呼之欲出 。
为了促进行业内的交流 , 2003年 , 潘惊石出资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寿山石专业网站“寿山石部落” 。 他在“部落”里发帖将自己雕刻印钮的要领和章法公诸于众 , 包括近乎失传的古兽“拉丝”技艺 。 他还发动一些志趣相投的艺术家在网站上发表自己的创作感悟 。 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中国寿山石网”2007年底上线 , 潘惊石在寄语中表达了自己的希望:让全世界寿山石从业人员、收藏家、爱好者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属于他们的家 。
潘惊石工作室自1993年成立以来 , 带徒授艺46人 , 以传、帮、带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200余人 , 学生中有5人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 6人荣获“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 , 12人取得国家高级技师证 。 如今 , 潘惊石工作室在福州市鼓楼区软件园内拥有独立的雕刻艺术创作楼及完善的配套设施 , 并被认定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寿山石雕刻实践培训基地” 。 通过精益求精的创作和持续不断的传承推广 , 潘惊石致力于推动寿山石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