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侵华日军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国通” 从清末开始渗透中国( 四 )


文章图片

另一批所谓“新一代中国通”则陷入了更大的误区 。 从皇姑屯炸死张作霖 , 到策划九一八事变 , 日本的新旧“中国通”围绕是否支援奉系军阀 , 进行了长 时间的争斗 。 河本大作等自封的所谓“新一代中国通” , 缺乏对中国的全方位了解 , 也没有老一代如青木和坂西那样的大战略眼光 , 而是将中国作为他们个人功成名 就的舞台 。
当然 ,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 。 首先是日本国内军事教育出现偏差 。 陆军大学等单位制定了大批针对中国的“谍报计划” , 收集中国的军事情 报 , 例如日军在上海先后进行了1932年七丫口登陆和1937年的金山卫登陆 , 这两次登陆前 , 日军都通过情报人员获取了中国方面的海防布防情况和相关水域 水文情报 。 抗战期间 , 日军“桐工作”等策反行动 , 几乎全部脱胎于这个时期陆大的研究 。 但是 , 由于在研究中缺乏对辛亥革命 , 尤其是北伐时期成长起来的中国政 治人物的准确认识 , 不了解中国社会和民众的情况 , 日军完全陷入了“对华一击论”的误区 。 因此即便九一八事变侥幸取胜 , 在随后的一·二八事变 , 以及抗战后的 行动中 , 日军“中国通”的谍报活动并没有使得中国政治体系完全崩溃 。 此外 , 过度强调战术级情报的收集 , 使得“中国通”乃至整个日本情报体系对于大战略问题 重视不够 。
[中国]侵华日军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国通” 从清末开始渗透中国
文章图片

同时 , “中国通”派阀的封闭性也使得“新一代中国通”必须以反体系的方式 , 才能获得功成名就的机会 。 抗战时期日军的“中国通” , 出身青木和坂西 两个公馆的占绝大多数 , 其中矶谷廉介是青木宣纯的女婿 , 冈村和土肥原都不掩饰自己与坂西的师生关系 。 在这种情况下 , 从陆大毕业 , 却不能进入坂西和青木体系 的“中国通” , 大多认为必须首先打破老一辈的垄断地位 。 另一方面 , 一些“新一代中国通”仍然在使用过去裙带或师生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派阀 , 例如河本大作就 对妹夫多田骏多有提携 。 另外 , 派阀森严实际上也影响了抗战时期日军情报机关的扩张 。 国内的各种文艺作品中 , 经常出现以机关长命名的“XX机关” 。 对日军而 言 , 真正敢于以机关长之名命名的 , 仅有依托青木公馆和坂西公馆的青木坂西机关 , 土肥原机关虽然一度存在 , 但很快就被改为“分离工作机关” , 各地的情报机关 在正规文件中 , 基本以所在地或者任务代号命名 。 前者的例子如奉天机关、天津机关 , 后者如桐机关、兰机关等 。
当然 , 中国自身的变革 , 是日军“中国通”失灵的最大原因 。 从北伐开始 , 中国大量引入苏联、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军事理论和军事顾问 , 日本军事顾问完 全丧失了过去只手遮天的地位 。 日本国内研究者认为 , 青木和坂西时代对中国局势的判断准确 , 很大程度缘于中国政府几乎全盘接受青木、坂西的决断 。 抗战爆发 后 , 日军“中国通”最初大多鼓吹“对华一击论”、甚至是“中国非国论” , 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 , 虽然依托由板垣提出的“分治工作论” , 设立了针对汪精卫的 梅机关 , 进行了一系列策反 。 但实际上包括梅、兰、竹、桐在内的以植物作为工作代号的策反工作 , 大部分没有实质性效果 , 远不如破坏中国经济的“海工作”等给 中国造成的影响大 。
[中国]侵华日军为何有如此多的“中国通” 从清末开始渗透中国
文章图片

战后日本国内研究者认为 , “中国通”在抗战期间最大的失误 , 是忽视了对中共情报的积累 。 应该说 , 日军“中国通”对李宗仁、阎锡山 , 包括蒋介石等北伐时期 成长起来的新军阀 , 整体缺乏深刻的认识 。 对阎锡山的“对伯工作” , 除了帮阎锡山保存部队和地盘外 , 仅使日军投降后山西日军的下场稍微改善 , 除此之外并未取 得任何实质成果 。 但是 , 至少日军成功地打入了阎锡山系统的内部 。 对于中共 , 日军“中国通”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是“盲人摸象” 。 早在西安事变爆发后 , 日军参 谋本部就开始要求“中国通”提供有关中共的情报 , 但这时期“中国通”们仅仅空喊“对华重认识” , 拿出来的成果还不如被日共完全渗透的“满铁调查部” 。 作为 “中国通” , 冈村宁次确实在华北给八路军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困难 , 但战后日本国内研究者认为 , 冈村善于与国民党系统的伪军打交道 , 与一般日军将领相比 , 也更 了解中国社会 。 但是 , 他利用维持会等伪政权与中国共产党争夺基层政权的计划却完全归于失败 。 日本国内参谋本部中国课一度认为八路的给养是由苏联提供 , 要求 日军切断延安与苏联交通线 , 体现了中国课作为日军对中国情报收集中心机关 , 对中共的人民战争理论体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