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想到吧!古代清明也有“云祭扫”……( 二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程颐像
程颐的观点其实是符合儒家古典理论的 。在儒家看来 , 人死之后 , 灵魂既不在墓地 , 也不在画中 , 而是寄托于家庙之内 。因此无论是墓祭还是影堂祭祀 , 都不是正道 。
对此 , 霸气砸缸的司马光童鞋表示不服 。不仅不服 , 司马光还专门写了一本礼学专著《书仪》 , 详细论述影堂祭祀的各项规范 , 并且认为影堂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祭礼 , 还应扩大到冠礼、婚礼、丧礼……总之 , 就是将影堂定位为新兴市民阶层的家庭礼堂 。
因此 , 当司马光的另一个死杠对象王安石筹备变法时 , 其弟王安国劝阻不得 , 便到影堂向祖先哭诉:“吾家灭门矣!”宋人周密甚至记载 , 当时亲旧串门 , “必先拜其家影堂” 。此外 , 影堂还成了惩罚熊孩子的场所 。宋人赵鼎记载:“子孙所为不肖 , 败坏家风……影堂前庭训 , 再犯再庭训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安石 , 电视剧《苏东坡》剧照
当时 , 影堂祭祀甚至传播到了宋境以外 。史载 , 蒙元宰相耶律楚材之孙耶律希亮常年漂泊四方 , “仅藏祖考画像 , 四时就穹庐陈列致奠 , 尽诚尽敬” 。塞外人民纷纷赶来围观 , 有人叹道:“此中土之礼也 。”一座影堂 , 一声慨叹 , 饱含着无尽的家国沦丧之感 。
三
明清时代 , 影堂祭祀之风更盛 。明代藏书家徐熥曾写道“感君犹有山河意 , 追念先人拜影堂” , 将物是人非的茫茫之感 , 寄托于一座装满先人故物的影堂 。
而在清杂剧《春波影》中 , 被木心称为“女版少年维特”的冯小青请画师为自己画像 , 像成后挂在塌前 , 整个卧室便成了一座小小的影堂 。下面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冷艳、最诡异、也最感人的一幕——小青举着酒杯祭奠画中的自己 , 并唱道:“卿须怜我 , 我也怜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画中的冯小青 , 清·顾洛《小青小影图》
与此同时 , 启蒙思想家们更是从理论上驳斥程颐等理学家的缪见 。
针对“若多一茎须便是他人”的“奇葩说” , 清代学者阮葵生反驳道:难道家庙里供奉的“神主”就“尽似吾亲”?他还说 , 设立影堂只不过祭祀者“出于思慕之极 , 无聊不得已之情 , 而有洋洋如在之义 , 况吾先君行之 , 又何病于礼乎?”
然而 , 在如何祭祀祖先这个问题上 , 古人的口水仗远不止于此 。
其实墓祭(今俗称上坟)在汉朝才开始流行 , 此前的主流祭祀方式是庙祭 , 东汉启蒙斗士王充就说过“古礼庙祭 , 今俗墓祀” 。因此在历史上 , 关于墓祭是否合乎礼法的争论时不时就会上热搜 。
在这个问题上 , 宋代哲学界“汪峰”程颐童鞋再次抢占头条 。他激烈反对墓祭 , 并称“生不野合 , 则死不墓祭” 。朱熹的态度则稍微温和:“墓祭非古 , 但今风俗皆然 , 亦无大害 。”前文说过 , 传统儒家认为人死之后 , 魂依于主(家庙中的“神主”) , 魄藏于墓 , 魂有灵而魄无知 , 因此圣人祭祀于庙 , 而不祭祀于墓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画中的程颢、程颐、朱熹 , 元·刘敏叔《三夫子相》
不过 , 民间才不管理学家们的堂皇之词 。对于“庶人”而言 , 不是每个人都有经济条件建立家庙 , 墓祭便成为最可行的祭祖方式 。因此唐玄宗曾下诏:“寒食上墓 , 礼经无文 , 近世相传 , 寖以成俗 , 士庶既不庙享 , 何以用展孝思?”随后在历史上首次规定清明祭扫为合情合理且合法之举 。
推荐阅读
- ■南阳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十大人物
- #逃跑#古代“灭九族”为什么都不逃跑?原来逃跑才是最大的愚蠢!
- @小小清明粿,浓浓芳草香
- 「」【敦煌小常识】供养人—中国古代人物画像的集大成者
- :历史上的四大冤案,没有最冤,只有更冤
- ■在古代,为什么除掉对手总喜欢摔杯为号?原来有这三个原因
- 「」清明养生:首重春捂 悲伤有度
- 历史@古代青楼女子的暗语,现在成了口头禅,尤其是年轻人天天说!
- 中国古代史:在没电的古代,人们是否天黑便入睡?说出来你别不信
- 李兰迪■一个国家一个未成年拍吻戏的童星,中国、韩国都知道,日本的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