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铺筑精密飞天路

[卫星]铺筑精密飞天路
图片

1970年4月24日 ,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 本该是欢庆时刻 , 27岁的您端着庆功宴上的饺子却难以下咽 。
“咱们的卫星虽然上天了 , 轨道也计算出来了 , 但你知道轨道精度是多少吗?”一位老专家的话直击您的内心 。 您第一次知道了轨道精度这个概念 。 从那时起 , 您为自己定下了奋斗目标:制定中国的卫星精密轨道计算方案 。
当时受限于技术和装备水平 , 我国航天任务只要求测控系统计算出卫星运行轨道 , 对轨道精度没有提出要求 。 但不知道定轨精度 , 就无法验证轨道计算的正确性;没有精确的轨道数据 , 就无法对卫星进行有效控制 。 您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数据着手 , 产生了一个个设想 , 又一个个否定 。 戈壁滩上那间简陋的工房 , 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 。
一天 , 您脑海中突然闪出了用卫星周期误差推算方法判断轨道误差的念头 。 经过反复计算和论证 , 您开发出用卫星轨道“预报误差”来确定轨道精度的方法 , 以此测定的轨道精度约为2至5公里 。 这使我国卫星定轨精度首次有了数量概念 。
接下来数年 , 您在奋斗道路上不断前行 。 您开发出的“按交点周期积分法”定轨方案 , 使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达到1公里;您苦心研究“摄动力” , 针对其对卫星轨道的影响逐一建立动力学模型 , 研究出“微分轨道改进和摄动星历表计算”定轨方案 , 使我国卫星定轨精度达到200米 , 接近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
上世纪90年代 , 您带领课题组研制开发的全新精密定轨软件应用成功 , 将卫星定轨精度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 , 如果配合先进的测轨设备 , 精度甚至可达米级 。 该成果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 , 也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
除了奋战在科研一线 , 您还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卫星定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 , 并精心培养青年人才 。 在您的指引下 , 我国航天测控人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 如今已实现航天器定轨精度向厘米级的跨域 。
2019年7月28日 , 76岁的您离开了我们 。
也许您的名字不为公众熟知 , 但作为为中国航天测控事业奉献一生的“牧星人” , 您在我国航天史上留下的轨迹永不磨灭 。
(责任编辑: HN66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