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北京飞黄腾达的曾国藩为何始终郁郁寡欢?( 二 )


是什么让他如此郁郁寡欢呢?

是道光晚年的政治低气压使曾国藩喘不过气来 。
道光年间的大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 外部 , 鸦片战争让中华帝国的臣民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颠覆性的打击 。 内部 , 腐败已经渗透入帝国机体的每一个细胞 , 四肢五脏 , 无不腐烂 , 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之中 。
在这种情况下 , 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燕巢幕上 , 安之若素 。
#曾国藩#在北京飞黄腾达的曾国藩为何始终郁郁寡欢?
文章图片

道光皇帝在历史上以俭朴闻名 , 据故宫现存的画像看 , 道光皇帝确实节俭到了“骨瘦如柴”的地步 。 然而 , 他的能为也就到此而止了 。 道光皇帝的政治性格是因循疲沓 , 苟且偷安 。 道光朝先后出任首辅的曹振镛、穆彰阿、潘世恩等人 , 也都是“多磕头 , 少说话”的角色 。 他们谨遵道光“修修抹抹” , 敷衍度日的政治方针 , 山雨欲来风满楼 , 满朝却昏睡如醉 , 大家如同坐在一辆老旧破车里的乘客 , 眼看着它奔向深渊 , 却都噤口不言 , 如同不涉己事 。
只有曾国藩郁怀如焚 。 早在道光二十四年 , 太平天国起义六年前 , 曾国藩就敏锐地预感到 , 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动乱正在隐隐酝酿之中 。 那一年他结识了后来的名将江忠源 。 在送江氏出京时 , 他对朋友说:“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 , 然当以节义死 。 ”“时承平日久 , 闻者或骇之 。 ”可见他已知大乱之不可避免 。
身居翰林之时 , 他只能读书养望 , 对国家政治没有发言权 。 及至位列卿贰 , 他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了 , 却发现正如同王蒙的那句话一样:“当了部长 , 才知道官小 。 ”很多看上去很崇高的职位 , 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可以呼风唤雨 。 曾国藩发现 , 在因循懈怠的政治气氛下 , 他虽然身为副部长 , 但想要登高一呼 , 推动大清王朝进行根本改革 , 没有任何可能 。 他在礼部副部长任上 , 一天到晚虽然没有片刻休息 , 但忙的都是些“等因奉此”之类的公事 , 对国家大政丝毫无补 。 偶尔提一些革新主张 , 也都被部长大学士们弃置一旁 , 根本不予考虑 。
#曾国藩#在北京飞黄腾达的曾国藩为何始终郁郁寡欢?
文章图片

这种污浊混沌的官场风气 , 让曾国藩感觉喘不过气来 。 他的书信文章中 , 充满了牢骚、愤懑和无奈 。 曾国藩对大部分同僚是十分看不起的:“国藩从宦有年 , 饱阅京、洛风尘 。 达官贵人 , 优容养望 , 与在下者软熟和同之象 , 盖已稔知之 。 ”也就是说 , 他做官有年 , 饱知官场习态 。 在上者但知做出一副宽大优容的样子 , 来培养自己的人气 。 在下者办事一味软媚求同 , 打圆场 , 做老好人 。 他后来在书信中对刘蓉说:“国藩入世已深 , 厌闻一种宽厚论说 , 模棱气象 , 养成不白不黑 , 不痛不痒之世界 , 误人家国 , 已非一日 。 偶有所触 , 则轮囷肝胆 , 又与掀振一番 。 ”

道光三十年正月 , 道光皇帝去世 , 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 , 罢黜穆彰阿 , 下诏“求言” 。 一时“天下称快” , 朝野上下 , 为之一振 。
曾国藩心情激奋 , 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 , 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 , 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 曲尽当时官场的丑恶形状:“京官办事通病有二 , 日退缩 , 日琐屑 。 外官办事通病有二 , 日敷衍 , 日颟顸 。 退缩者 , 同官互推 , 不肯任怨 , 动辄请旨 , 不肯担责任咎 。 琐屑者 , 锱铢必较 , 不顾大体 , 察及秋毫 , 不见舆薪 。 敷衍者 , 装头盖面 , 但计目前 , 剜肉补疮 , 不问明日 。 颟顸者 , 外面完全 , 中已溃烂 , 奏章粉饰 , 而语无归宿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