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公会』智利与阿根廷:绵长的国界线与微妙的南端( 二 )
1881年 , 智利与阿根廷通过边境协定确立了大致的领土分界 , 避免了两个国家走向全面战争 。 但是 , 这个条约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 导致两国在南美洲南部的领土争端一直没有很好解决 。
这项协定大致明确了智利与阿根廷以安第斯山脉为界 , 至于具体的边界划分 , 条约中规定:
「以安第斯山脉的分水线的两边水流流向 , 来界定智利与阿根廷的国界线 。 (Theboundary-lineshallpassoverthehighestsummitsoftheAndesmountainrangewhichdividethewaters)」
文章图片
▲1881年智利与阿根廷划定边界 , 以安第斯山脉的水流流向来界定两国国界 。
这一项条款规定 , 从安第斯山脉流出的河水 , 汇入太平洋的河流流域属于智利 , 汇入大西洋的河流流域处于阿根廷 。 按照这一原则 , 阿劳卡尼亚归智利 , 巴塔哥尼亚的绝大部分地区则归阿根廷 。
乍看起来 , 这个条款非常合理 , 但其实具有非常强烈的模糊性 。 因为在水流的作用下 , 安第斯山脉也受到侵蚀 , 水流的方向也会变化 。 所以 , 它并没有明确界定智利与阿根廷的边界 。 两个国家都可以从这一条约找到合理的解释 。
更有趣的是 , 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交汇处 , 这项条款的解释效力就越发力不从心了 。 因为两国谁也无法确定河水究竟是流向太平洋还是大西洋 。 加上这里的皮克顿(Picton)、努埃瓦(Nueva)、伦诺克斯(Lennox)三个岛屿渔业与矿产资源丰富 , 势必让两国虎视眈眈 。
文章图片
▲两国签署的边界条约并没有对比格尔海峡与皮克顿、努埃瓦、伦诺克斯三个岛屿的归属权做出界定 , 这也成为智利与阿根廷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
除此之外 , 在三岛附近有一条比格尔海峡 , 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水道 ,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它处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交汇处 , 身处这里 , 仿佛到达了世界尽头 , 再往南就是雪白的极寒之地南极洲 。
而对于智利和阿根廷来说 , 这里是通往南极洲 , 掌握南极主导权的重要通道 。
03.
漫长的谈判
在1881年 , 智利与阿根廷条约签定之后 , 就一直在比格尔海峡与三个岛屿的争夺摩擦不断 。 然而 , 两个国家实力相当 , 彼此之间都只是动动嘴上功夫 , 谁也不敢轻易地发动一场战争 。
1902年 , 两个国家委托英国这个第三方国家来仲裁争端 。 然而 , 英国与智利的关系 , 相比阿根廷要亲善很多 。 早在智利与秘、波盟军在「鸟粪战争」中 , 智利就从英国得到了很多武器上的支持 。 可想而知 , 仲裁的结果倾向了智利一方 , 英国认定三岛应该归于智利 。
阿根廷当然没有接受 , 争端未得到解决 , 智利与阿根廷接着进行着蔓延不休的谈判 , 然而一直都没有达成和解 。
一直到1982年 , 阿根廷与英国为了争夺马尔维纳斯群岛 , 即英国认为的福克兰群岛(FalklandIsland)而爆发了马岛战争 。 结果阿根廷损失惨重 , 为了寻求破冰 , 阿根廷对外政策上开始做出调整 。 智利与阿根廷的关系出现了缓和 。
1984年 , 在罗马教皇的介入调解之下 , 智利与阿根廷在梵蒂冈签署了《和平与友谊条约》(TheTratadodePazyArmisted) , 阿根廷最终做出了让步 , 将争议三岛的主权归智利所有 , 而阿根廷在这一地区依然享有捕鱼权和航海权 。
【『大象公会』智利与阿根廷:绵长的国界线与微妙的南端】这场领土之争终于算是划上了一个短暂的句号 。
文章图片
▲1984年11月19日 , 智利与阿根廷两国外交部长在梵蒂冈城签署《和平与友谊条约》 。
回顾历史 , 智利与阿根廷一开始依靠安第斯山脉 , 以山脉分水线作为两国的国界线 , 看似合理却很不实际 , 一旦国家边界扩展至连山脉都无法阻隔 , 大海无法辨清的地方 , 争端便接踵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