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军■书评|彭学军笔下的女孩和男孩们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书评|彭学军笔下的女孩和男孩们
彭学军笔下的女孩和男孩们
姜 蔚/文
某日 , 一位身材高挑、容颜恬淡的长发美女现身编辑部 。 她穿着宽大的绿色大衣 , 里面露出白色打底衫 , 微卷的长发温柔地披在肩头 , 所有的编辑们见到这位来客 , 纷纷从位置上站了起来 , 大家激动地打着招呼:“彭老师好!”
这位气质出众的女子就是彭学军 。 她作品和她本人一样 , 让人读过便过目不忘:在《腰门》《你是我的妹》《奔跑的女孩》中 , 她用饱含柔情的细腻之笔写尽女孩;近年 , 她又将目光投射到男孩身上 , 为他们编织了三个波澜起伏的男孩故事 , 于是我们有幸读到了《戴面具的海》《森林里的小货车》《浮桥边的汤木》 。
彭学军的创作和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 。 她出生在湖南吉首 , 童年随父母下放至湘西凤凰古城的一个苗寨 , 儿时的经历让她对湘西文化情有独钟 , 她曾说湘西给了她全部 , 就像一棵树 , 被连根拔起移栽到别处时主干已经长定型了 , 以后的改变只限于枝枝桠桠 。 她的创作中的题材、写作手法、语言便是由此生发的 。
代表作《腰门》以湘西为背景创作的 , 讲述了六岁女孩沙吉被寄养在湘西小城云婆婆家中的特殊生活遭遇和成长历程 。 文中的腰门便极具地方特色 , 主人公沙吉在腰门间出出进进 , 与善良的水、好运的青榴、美丽的苇林姐、勇敢的铜锣、可爱的巧巧、心仪的哥演绎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童年故事 。
彭学军■书评|彭学军笔下的女孩和男孩们
本文插图

《腰门》为彭学军带来了纷至沓来的荣誉 , 当你翻看里面的文字时 , 湘西的风土人情便扑面而来 , 吊脚楼、古老的城门、挑檐等特有的建筑 , 及一些当地特有的小吃 , 都是湘西生活的真实反映 , 是儿童时代的她曾经真实经历过的 。 你会发觉 , 彭学军的文字与沈从文一脉相传 , 或许因为他们都走过同样的青石板路 , 同饮过同一口沱江水 , 细腻的情感描写、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让你深陷在那清新的字里行间 , 仿佛自己化身为沙吉 , 真实地在湘西那个美丽的地方生活过一般 。
后来 , 彭学军机缘巧合 , 被体凤凰县业余体校的教练相中 , 成了一名体校生 。 这段生活后来为她的作品《奔跑的女孩》提供了素材 。 驼驼和猫两个死党 , 与大多数文文静静地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女孩们不同 , 她们不论酷暑还是严冬 , 总是半挥汗如雨地在体育场奔跑着 , 感受着阳光、风、尘土还有天上的白云 。 这样的两个女孩 , 仿佛拥有无穷的生命力 , 向世人张扬着青春的美好与坚持 。 这就是彭学军笔下的女孩们:勇敢、善良、追求美好 。
十八岁的时候 , 彭学军跟随着父母来到了江西赣州 。 赣州的浮桥、小火车再次给了她创作的灵感 , 在几十年以后 , 化作她笔下的某种意象 , 出现在她的作品中 。 当你看到《森林里的小火车》里详细地关于开火车的描写 , 之所以那么生动详细 , 是因为她采访过当年开蒸汽机小火车的司机 , 甚至查阅过怎么开火车的相关资料 。 彭学军就是如此 , 对待作品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 。
彭学军■书评|彭学军笔下的女孩和男孩们
本文插图

谈到为何不再写女孩 , 而是写男孩这个问题 , 她觉得男孩有更大的可塑性 , 或者说 , 男孩身上有更大的发生各种故事的可能性 , 它能拓展创作视野 。 比方说《森林里的小火车》 ,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故事会发生在女孩身上 。 再就是 , 她暂时还看不到继续写女孩可以有所超越的可能性 , 没有进步的重复的写作会让她毫无热情 。
于是 , 她写了“男孩不哭”系列中的《戴面具的海》 , 为主角编织了一段波澜起伏、神秘莫测的幻想经历 。 这本书就像是写给男孩的成长之书 。 男孩总是对神秘冒险格外倾心 , 所以彭学军一改以往的温情写实主义笔触 , 用意想不到了、充满超现实主义的开篇“引人入瓮” , 开篇设置悬念 。 然后笔锋一转 , 回归现实主义 , 围绕“家庭变故”“上学”“同学间的故事”“奶奶病重”等情节铺陈开来 。 根植于现实的文字 , 本来就拥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 男孩的生活充满了童年的温馨与俏皮 , 随着一层又一层波澜推开 , 不露痕迹地感动着每一个读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