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意■世界会变得更暴力么?( 三 )


哪些因素会激活人类的恶意?
我吃的那个“暴力全家桶”很有代表性 。
它映射了一个普通人 , 在特殊情境下 , 可能会将一个无辜的人(比如我)视作替罪羊 , 进行最惨无人道的攻击(诽谤) 。
下面 , 我结合心理学的实验 , 以及今天社会的实际情况 , 谈论酝酿“恶之花”的社会情境因素 。
另外 , 为慎重起见 , 对于有争议且无法重复的实验结论(比如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 , 我不予采纳 。
*精神疾病、生理因素(遗传)导致的残忍暴力行为 , 本专题不讨论
1.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负面事件会引起不良情绪 。 但多数事件 , 只会引发我们的即时情绪 , 而且通常 , 我们只反击“源头” 。 即俗话说的“有仇报仇有恩报恩” 。
服务态度差 , 你给个差评 , 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
但是 , 有一种负面情绪 , 却像定时炸弹 , 极易伤及无辜 。 这种情绪 , 我们都不陌生——挫折感 。
产生挫折感的原因 , 并非来自“失败” , 而是来源于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
敌意■世界会变得更暴力么?
本文插图

你不努力 , 拿不到奖学金 , 这鲜少产生挫折感;
你努力 , 却拿不到奖学金 , 会产生较大挫折感;
你努力 , 但奖学金却被作弊的人拿到 , 这会产生剧烈的挫折感 。
没错 , 挫折感最容易在“不平等、竞争激烈、热衷社会比较”的地方引爆 。
听着“我的未来不是梦”长大的孩子 , 成年后发现拼死拼活 , 却连一套房子都负担不起 。
与之相对的是 , 一些不劳而获的群体 , 也许因精神空虚 , 自觉承担起向世界广播“有钱人的幸福”的使命 。 此消彼长 , 可以想象 , 人们体验的挫折感有多大 。
更值得忧虑的是 , 少子一代不少人被宠溺着长大 , 有些人甚至认为“不努力但要求平等回报也合情合理”(巨婴) , 他们在当下社会碰壁时 , 受到的挫折感无疑也是巨大的 。 这又是一大隐患 。
2.社交媒体扭曲的现实
不幸的是 , 我们还拥有成熟的互联网 。 人类原始的部落习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 正被社交媒体指数级扩散 。
社会本身并没有那么不堪 , 但因为互联网“幸存者偏差”式的扭曲映射 , 比如 , 知乎上人均年薪百万 , 就是这么膨胀出来的 ,更扩大了不平等的裂痕 。
人是社会化动物 , 个体独处与群体中出现时 , 往往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行为 。
群体中 , 我们很容易陷入“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状态 , 即我们的“人性情感”会极大削弱 , 行为会倾向于从众、不顾后果、更极端 。
这方面的实验证据数不胜数 , 就像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凯所说 , “ 战争最残忍的是 , 它强迫人们集中在一起 , 干一些就个人而言谁都很反对的事情 。 ”
很多人都体验过轻量级的群体失控感 。 比如在红绿灯路口 , 其他人都“闯红灯”时 , 你如果坚持不闯 , 反倒会产生莫名的压力 。
更糟的是 , 互联网的“ 匿名性”、便利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沟通环境 , 会产生类似于“群体极化”的效果 , 这也是网络上充斥着各种暴力言论的原因 。
或许你会认为 , 在网上骂一骂 , 发泄下负能量 , 不是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 减少现实中的冲突么?
3.泄愤只会起到反效果
这种想法很自然 , 甚至渗透到我们的文化、语言中了 。
比如 , 我们说“满腔怒火” , 显然 , 我们潜意识中把不良情绪看作一种可存储的“物质” , 既然它能储存 , 那把它“倾泄”掉不就皆大欢喜了?
弗洛伊德将此总结成液压理论(Hydraulic theory) , 即没有表达的情绪会积累压力 , 必须采取行动将压力释放 , 否则会导致“爆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