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红十字”史料披露:淞沪抗战约30位救护队员牺牲
战火纷飞岁月中 , 白衣天使与前线军人并肩而战 , 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 近期 , 上海市红十字会通过访谈、史料编撰等活动 , 还原了中国红十字会、上海红十字会在淞沪抗战期间开设医院、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 。
约30位红十字队员牺牲
史料记载 , 仅1932年、1937年两次淞沪抗战期间 , 中国红十字会上海救护委员会共设立40余个伤兵医院、20余支救护队 。 据不完全统计 , 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1937年8月13日)至第二年(1938年)4月间 , 上海红十字组织救护伤病员19539名 , 经前线紧急救治后直接转到后方的伤病员17722名 , 总计救护伤病员44389名 。 1945年抗战结束时 , 中国红十字总会共建有150支红十字救护队 , 救护人员达到3400余人 。
文章图片
激烈的战场上 , 约有30名红十字救护队员英勇牺牲 , 其中不少未能留下姓名 。 第一次淞沪抗战中 , 第七救护队队长刘祁瑞在闸北被日军枪击重伤不治;2月29日 , 日军轰炸烧毁了江湾中国红十字会第十五伤兵医院 , 死伤惨重 , 同日 , 第一救护队队长郁鸿章在邢家桥被日军枪杀……第二次淞沪抗战中 , 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救护队副队长苏克己及队员刘中武、陈秀芳、谢惠贤四位救护队员 , 在救护跳伞飞行员时遭遇日军 , 被残酷杀害 。 抗战胜利后 , 宝山罗店为4位烈士修建了纪念碑 。
文章图片
“南市难民区”成为典范
第二次淞沪抗战爆发后 , 法国传教士饶家驹提议设立难民安全区 , 即“在战区划出一部分区域 , 为战区难民居住之处 , 交战双方确保其安全” 。 饶家驹遂建议 , 在南市划出区域 , 解决战区难民的居留问题 。 上海红十字组织通过建立上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 多次斡旋 , 最后在南市区旧城乡北部约三分之一区域设立难民区 , 南至方浜路 , 东、西、北至民国路 , 呈半圆形 。
到战争后期 , 尽管难民生活艰苦 , 区内人员拥挤、环境恶劣 , 卫生、治安情况均不佳 , 但还能使给养“源源接济 , 尚无中断之虞” 。 据统计 , 难民区先后共设收容所130多个 , 最多时接收难民达10万余人 。 “南市难民区”的成功办理 , 解决了当时的难民问题 , 这一案例与西班牙案例 , 共同催生日内瓦第四公约的诞生和签署 , 并作为实践人道主义的典范载入史册 。
文章图片
救护医院救治伤员上万
两次淞沪抗战的救护机制中 , 救护医院因拥有丰富医疗资源 , 成为主要核心 。 1937年7月 , “红十字会上海市救护委员会医务组医务课”成立 , 随即着手设立医院 。
战争期间 , 救护医院承担救死扶伤重任 , 表现不俗 。 以开办日数最长的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为例 , 因医务人员及各科设备较为完善 , 在未成为救护医院前 , 已收容负伤士兵和平民 。 1937年8月14日 , 日军飞机滥炸当日 , 该院收容罹难市民百余人 。 自9月10日开始 , 各救护医院相继开办;红十字会还秉承人道 , 视实际需要 , 暂时拨出一部分救护医院作为俘虏医院 , 将日本俘虏受伤者送院治疗 。
文章图片
【[救护]“红十字”史料披露:淞沪抗战约30位救护队员牺牲】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马强说 , “回望历史 , 红十字会在那段特殊岁月中 , 传递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 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 。 ”
推荐阅读
- 【中国】史料揭秘抗日英雄:在日军军营杀死10名军官
- 『飞行员』钟松君:为了救护美军飞行员,中国军民做了多大牺牲?
- [中国红十字会]揭秘:抗战中一支不能忽视的人道力量
- 李莲英:李莲英死因成谜:全身竟然没有一块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