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他们口吐黄水,迅速死亡……曾肆虐上百年的怪病,病因仍然成谜


1935年的冬天格外冷 , 黑龙江村子里的雪快把门掩住了 。
炕上暖和得很 , 5岁的张浩还不想起床 , 却忽然闻见妈妈熬的玉米粥的香味 。 于是他一骨碌爬起来 , 用凉水洗了把脸 , 盘腿坐在炕桌前 。 可是粥还没喝两口 , 张浩突然觉得像有只手在自己胃上使劲拧了一下 , 嘴里的粥都吐到了桌子上 。 张浩弓着腰跪倒在炕上 , 口吐黄水、面色苍白 。
妈妈吓坏了 , 怕是“起翻”了 。 等她找来大夫 , 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
“起翻”在当地又被叫做“攻心翻”、“快当病” , 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村民们更是谈“翻”色变 。 短短两个月时间 , 全村286人 , 57人因此死亡 , 占全村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
这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城镇光荣村(现英民村)的真实历史 。
怪病肆虐了一个多世纪
1935年冬天 , 东三省正沦陷在日军的铁蹄下 , 战火纷飞 。 疾病消息传出后 , 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曾派人前去调查 , 但没有找到确切的病因 。 疾病来源不明 , 1937年 , 这种病便以地名被命名为“克山病” 。
但在这之前 , 克山病可能肆虐已久 。 19世纪初 , “闯关东”时代来临 , 大批汉族人移民东北 , 垦荒耕种 。 本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 谁知19世纪末 , 类似的疾病在东北暴发 , 史料记载为“时疫” 。 时疫死亡人数之多 , 使大批移民又逃离当地 , 另谋生路 。
果壳@他们口吐黄水,迅速死亡……曾肆虐上百年的怪病,病因仍然成谜
本文插图
陕西省黄龙县小四村金陵寺的石柱上也曾记载一种“吐黄水病” , 与克山病十分相似 。 按照这个记载 , 克山病在1858年(一说为1812年)就已有发生 。 丨图虫创意
20世纪初 , 东北多地都有关于怪病的记录 。 吉林抚松县的县志曾这样写到:“每当秋冬 , 土人辄得一种头昏迷乱呕吐之症 。 一二日之间 , 一家或有死至多口者……”也符合克山病的描述 。
怪病往往在贫困的农户中蔓延 , 遭殃的多是女人和小孩 , 他们胸口难受、吐黄水、手脚凉 , 而且往往发病急、死亡快 , 最严重的几个小时内就会离世 。 恐慌的人们尝遍各种偏方 , 比如将手指关节用细线勒紧 , 挑破血管;比如往肛门塞姜或者蒜……却都无济于事 。
怪病来了 , 有时一家绝户 , 有时一村覆没 , 仿佛一朵看不见的阴云飘过 , 带走了所经之处的生命气息 。
克山病大面积暴发 , 调查工作展开
上世纪50年代 , 克山病再次大面积暴发 。 这一次 , 东北、华北、西北、西南16个省区300多个县(旗)纷纷沦陷 。 这些病区仿佛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斜挎的腰带 , 紧紧勒住中国这只雄鸡 。
此时新中国已经成立 , 各地先后组建了克山病医疗队、调查团 , 去往病区调研 , 对克山病的发病规律做了详尽的调查和总结 。
克山病病区多位于大山脉两侧的半山区或丘陵地带 , 发病有高发年、平年、低发年之分 。 例如 , 黑龙江省1955年克山病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32.7人 , 1960年仅1.9人 。 在高发年后 , 通常会有“头年重、二年轻、三年平”的现象 。 东北地区 , 克山病常在冬季来袭 , “头场雪、三九天、过小年”被称作是发病的“三关” , 西南地区则多是炎热的夏季发病 。
果壳@他们口吐黄水,迅速死亡……曾肆虐上百年的怪病,病因仍然成谜
本文插图
克山病村落的自然景观:(a) 东北平原;(b)西南丘陵;(c)西北黄土高原 。 丨Endemic Disease in China
育龄期妇女和儿童更容易染病 , 有的村子在疾病暴发后更是成了“光棍村” 。 生活条件差的贫苦家庭也更容易得病 , 尤其是自给自足的农业人口 。 最重要的一点是 , 离开病区 , 人就不会得病 , 而进入病区和当地人一同生活三个月以上 , 就可能遭殃 。
同时 , 临床工作者们很快发现 , 急性克山病的典型症状是“心源性休克” , 也就是心脏泵血功能衰竭 , 患者因此出现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等症状 , 重要脏器也会随之受到损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