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教授评价方方-日记有5千万阅读量,文明史上奇观
7位教授高度评价方方——方方日记有5000万阅读量 ,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世界深度观察 今天武汉疫情 , 普及了一个惨烈的词语 , 叫“方方” 。 这个词语曾是当代文学中的专有指涉 , 代表了一种审美符号 , 有专业意义但无普世价值 , 在世俗社会里有些冗余 。新冠病毒把整个中国激活 , 每一个泅渡的中国人都在拼命寻找亮光 。 方方 , 孤岛危城的写作者 , 关注最平凡的血与肉 , 叙述最细小的痛与悲 。 时代的尘土和悲情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眼睛 , 方方这个小小词语所承载的义场 , 超越了政治、医学、舆论、经济等语域 。方方的书写 , 在艰难时刻 , 从一个地方主义的角度 , 回到社会最微妙的日常个人 。 狭路相逢的真相 , 生离死别的撕裂 , 苟且卑微的茫然 , 包含着“个人的才是重大的”这一深刻的社会批判以及呼天抢地的生存主张 。 狭小的 , 隐匿的 , 尖锐的 , 方方书写的每一个词语 , 都是一次疼痛的呼吸 , 装满了潦草而又挣扎的故事 。 直白叠加意象 , 坚持最终弃绝 , 方方的民间书写和地方主义关怀 , 抵达了更多人在大风中自救的心灵 。方方和她的写作成为了一种艰难的苏醒 。 在自媒体的迁徙中飘零 , 文字大逃亡之后的删割 , 各种辱骂和怀疑的追杀 , 恫吓才是真正的稻草 , 发人窒息 。 方方坚持了 , 在她身上汹涌的暗流 , 被她驯服 。 每天一则倔强日记 , 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历史进阶中沉重的一步 , 也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要的人间剧情 。 对细小生命的悲悯 , 是国家记忆 , 更是民族印痕 。都在沉默 , 方方站出来 , 并且大声说话 , 成为了一个惊愕而又叵测的符号 。 在一个杀伐纵横的语境里 , 方方清楚每一个文字里都风声紧密 。 阎连科说:“要感谢方方 , 是她捡起了作家和文学掉在地上的脸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唐翼明: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中国的知识分子 , 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 , 没有自己的看法 , 不敢说话呢?”方方是最出色的“战地采访人员”!“其背后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原因 , 否则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如此惨烈 。 ”要正确理解“多难兴邦” ,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像方方那样 , 敢于说真话 , 这样国家才有希望 。 ”“武汉日记”记录了底层人的悲惨生活 , 武汉市人人争读 , 老百姓都是赞不绝口 。 甚至有朋友说 , 下次诺贝尔奖应该颁给方方 。她并没有在艺术性上多下功夫 , 就是很平实的记录 。 有人指责说 , 方方道听途说 , 自己又没有去什么危险地方 。 还有比武汉更危险的地方?我们这些人就在战场上 , 方方就是最出色的战地采访人员 。 我们听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 , 活生生的事 , 活生生的悲剧呀 。 问题是你有没有胆量正视 , 愿不愿意正视 , 愿不愿意如实的写下来 。 方方做到了 , 我要向她致敬!凡是中国人 , 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 , 怎么能够在这样的事情上没有自己的立场 , 没有自己的看法 , 不敢说话呢?转自公号《苍山夜雨》同济大学教授陈家琪:因为方方 , 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方方日记 , 有什么很新奇的东西吗?至少在我看来没有 , 都是一些人们(应该有一个限定范围)经常挂在嘴上的大实话 , 浅显直白 , 真情实意 。动笔写这篇文章时 , 凌晨1点半 , 看到方方3月18日的日记(幸好现在还在) , 里面对这位16岁的高中生说:“孩子 , 我还要告诉你 , 我的16岁时代 , 比你差远了 。 我连`独立思考`这样的词都没有听说过 。 我从来不知道一个人需要独立思考 。 ……孩子 , 你知道吗?改革开放的十年 , 几乎是我自己和自己斗争的十年 。 我要把过去挤压进我脑子里的垃圾和毒素一点点清理出去 。 ”当一个人不得不面对自己时 , 最需要的是什么?是勇气 。 首先 , 你敢不敢承认你心中还有一个自己;其次 , 你敢不敢面对心中的这个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全然不同的自己?无论是冯天瑜还是方方 , 尽管他们都说的是一些很平实的话 , 但所需要的竟然都是一种非凡的勇气 。我不得不承认 , 我自己没有这样的勇气 , 尽管我可以给自己找到无数辩解的理由:不是我的研究方向、与我有什么关系、关心了又能怎么样、自己不觉得自己太老、太忙、太想表现自己吗?难道没看见某某的下场吗?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等等 。方方说的那些“我要把过去挤压进我脑子里的垃圾和毒素一点点清理出去”的话 , 是无数哲学家 , 特别是一位法国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早就说过的话 , 后来的人也用“呕吐”来形容这种自我清理 。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 也许任何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呕吐”方式 , 总之以前所接受的、学习的并不都对 , 还需要一番自我的消化、清理 。在勇气上 , 我们 , 至少是我 , 还真的应该向冯天瑜先生和方方女士学习 , 尽管这不一定就能使我从此变得更有勇气 , 但至少 , 我会敬佩他们 , 心中暗暗看不起自己 。转自公号《吉言贤食》湖北大学教授刘川鄂:方方日记有5000万阅读量 , 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我们理解方方在为民众代言 , 但很多人包括基层公务员(也属民众)不理解 , 觉得伤了认知习惯 , 搅了好心情 , 反而恼怒生恨 。 他们不坏 , 但是有点蠢 。一个更加无知的观点 , 是说方方“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 这些人混淆了公民和政府的关系 , 不懂得是公民(纳税人)在养活政府 , 而不是政府养活公民 。“看着好像为小民奔走呼号 , 但又感觉你是唯恐天下不乱 。 ”有网友指责 , “方作家每天都要散布一些悲观的消息 , 昨天死了几个 , 今天死了几个 , 不知道想干啥?一方面摆出忧民的样子 , 一方面又不遗余力地制造恐慌 , 经常听些负面消息 , 对精神就是一种摧残 。 方作家省省吧 。 ”敢于批评的是作家 , 一味赞美的是庸才 。责怪责骂方方者 , 你有你言说的权利 , 继续有 , 永远有 , 偶尔骂一两句也不是多了不得的事 。 但是我想提醒你 , 据说方方日记有5000万的阅读量 , 除去老人和小孩 , 还有某些不便点赞的人 , 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啊 。 这应该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观 , 是自媒体时代的奇迹 。 一个这么多人支持和肯定的作家和她创造的时代文本 , 你轻易去否定它 , 需要多大的理由啊?转自公号《事实杂货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面对方方 , 我们这些爷们难道就没一点愧意?武汉封城这一个多月来 , 夜早晨床前 , 晚上起床后 , 武汉人第一件大事就是看“方方日志” , 既从她那儿理解疫情的变革 , 也从她那儿感触感染武汉人的忧戚 。“方方日志”是罕见的日志体散文 , 更是贵重的武汉封城“信史” 。 湖北当地的采访人员我不敢阿谀 , 也不想多说 。只需把采访人员的报道与方方日志对读 , 方方和那位采访人员的地步和见地便高低立见 。采访人员特别缺少方方的“情面味” 。方方是一名老奶奶级的女作家 , 在此次大家生畏的疫情中 , 不顾性命的安危 , 鄙视周围的冷言冷语 , 用她质朴而又凶暴的文笔 , 既不虚美也不隐恶 , 既不矫饰也不煽情 , 在这场稀有的劫难眼前 , 写出了武汉人面临存亡的宽大旷达刚毅 , 面临病毒的慌张惧怕 , 写出了武汉人的期望与懊丧 , 眼泪与欢笑 , 低微与威严 。武汉以致中国这场太古未遇的灾害 , 仿佛没有电视报纸的甚么事儿 , 人们也仿佛完整不晓得我们另有电视报纸 , 各人只顾去搜“方方日志” , 既没人去探听电视报纸说了哪些啥 , 也不在意这些媒体到底说了哪些啥 。大家有所不知 , 我与方方倒是都住在武昌 , 但彼此不是干一个行当 , 我本人又不太喜欢与人交往 , 藉用老子的话来说 , 虽然“鸡犬之声相闻” , 但大家“老死不相往来” 。写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 , 我不是由于私交而“助阵” , 完全是出于道义而发声——既肯定“方方日记”的社会和文学价值 , 也维护一个作家真情书写的权利 。目前所见到的这六十篇日记 , 并非完美无暇的经典 。 不过 , 希望不要由这些日记 , 牵扯到什么“阴谋”“煽动”“抹黑”“砸锅”上面去 , 并进而展开对作者的人身攻击 。武汉以外的情况不太了解 , 我身边的同事同行同学同乡 , 这两个月来 , 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方方日记” 。这些日记既直面抗疫前期的隐瞒失误 , 也肯定后期的努力弥补;既记载失去亲人万箭穿心的痛苦 , 许多病患求治无门的绝望 , 表现前期较高死亡率的忧虑 , 也抒写后期逐渐清零的喜悦 , 并表达对疫后生活的展望与期盼 。错误、成绩、血泪、困惑、悲痛、喜悦……全都交织在一起 , 正如《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所埋怨的那样 , 方方日记“把家里好的孬的一股脑都端到大街上” , 它们为武汉抗疫留下了真实的历史记忆 。从一开始 , 方方对自己的站位就有清醒的认知 , 她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说:“我非常想提醒一下我的湖北同行 , 以后你们多半会被要求写颂文颂诗 , 但请你们在下笔时 , 思考几秒 , 你们要歌颂的对象应该是谁 。 如要谄媚 , 也请守个度 。 我虽然人老了 , 但我批评的气力从来不老 。 ”她没有弯腰去肉麻地捧场 , 没有为灾难去写谀词闹曲 , 没有为隐瞒渎职去开脱粉饰 。 冯天瑜、丁帆教授称赞“方方日记”是一次启蒙 。如果现在突然在武汉街头露面 , 方方一定会受到凯旋式的欢迎 。可是 , 所有作家 , 所有学者 , 所有文人 , 都可以做这场疫情中的“方方” , 为什么疫情中只有她一个方方呢?扪心自问:要是再让大家选择是否做“方方” , 谁愿?谁敢?正因为凤毛麟角 , 所以才鹤立鸡群 。转自公号《戴建业》湖北大学梁艳萍教授:直面对冲 , 迎头相撞是方方作为困于孤岛危城的写作者 , 方方开始记录 , 一日一记 , 一天一文 , 以个人为中心 , 非虚构叙事 , 记录着武汉的一点一滴 , 一人一事 。封城快两个月了 , 很多人每天都等候到子夜 , 读方方日记后再睡去 。 读者关心着方方 , 关心着武汉 , 关心着湖北 , 方方关心着人 , 关心着病人 , 关心着他人 。方方首先是从身边人开始记录的:女儿、大哥、小哥、侄女、朋友、同事……女儿的父亲在上海住院 , 因为肺部阴影 , 被怀疑感染 , 女儿也就不得不隔离他处 , 除夕之夜 , 大家小家分离在武汉多个地方 , 不得团圆 , 方方也只能冒雨去给女儿送“团年饭” 。 当女儿父亲的警报解除 , 大家的内心松了的那口气 , 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方方在记录病患和死亡的时候 , 内心的悲悯从文字流出 。 她关心的是人 , 是人的生命 , 是人的生命的拯救和延续 。 对于百步亭万家宴的批评 , 对于团拜会的批评 , 对于各种不合时宜的聚集的批评 , 都是因为这些举措导致了病毒的扩散 , 引发了大面积的感染 , 而导致了人的生命的损伤和死亡 。 这些都需要追问 , 方方的追问 , 也是为人的追问 。方方为人的写作 , 所遭致的围剿与围攻 , 基本都是心中、眼中、思维中无人的嚣叫 , 是封建时代前现代思想的再现 。 他们不知晓《拯救大兵雷恩》的精神 , 不理解《入殓师》美妆走向他界的悲愿 , 不明白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师生为了护生而做的诗画 , 更不晓得在灾难和疫情之中 , 悠悠万事 , 救人为上 。 方方为那些素未平生的病患亡人的记录歌哭 , 其实就是人的本性 , 人的关爱 , 人道精神使然 。那个时候 , 正是武汉死亡人数上升的时候 , 不少人没有来得及确诊就离开了人世 , 不少人无法住进医院而死于门诊走廊大厅;也有一些人是在街头的店铺门口;更有一些人为了不传染给家人和孩子选择了自杀……李文亮医生、林正斌教授、段正澄教授、红凌教授、常凯导演一家死亡……死神追逐着人群 , 病毒吞噬着生命 , 遗体无法及时火化 , 骨灰也不知何时安葬 。 此时的官员们却手足无措 , 朝令夕改 , 顾此失彼 , 虽然守土一方 , 却没有足够的勇气与担当 , 只懂得听将令 , 推责任 。 “为什么我们的层层官员都可以把一纸文件教条化?”方方在她的日记中既有对于官员理政防疫水平的分析 , 也有对于他们失职的反思与追问 。“一场疫情暴露出巫术的众生相 , 暴露出中国各地关于的基本水准 , 更薄了出我们社会的疾病 , 这是比冠状病毒更为恶劣更为持久的疾病 。 而且看不到治愈期 。 ”那些缺少同理心和人情味的知道分子 , 如何能够理解被隔离的武汉 , 被囚禁的市民——茫然四顾 ,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花冠的病毒在身边 , 生存问题 , 心理问题 , 抑郁问题 , 慢病问题 , 都是问题 。 再理性的人也有难以承受的时候 , 也有难以苦熬的片刻 。方方说 , 这一时段 , 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守住自己 , 管好家人 。 服从指挥 , 完全配合 。 咬紧牙关 , 关门闭户 。 ”封城日记的挞伐者 , 从一开始就排成了长队 , 他们挥舞着十八般兵器 , 喊着骂着 , 朝向一个65岁的老太太恶狠般地扑来 。难怪伊沙的诗歌《国姓》这样写:“这个民族 , 国姓为赖” 。转自公号《吉言贤食》
推荐阅读
- 『老年日报』刘天佑教授:痔疮非“糗事”,莫羞于问医
- 『福建卫生报』全省首例!附一翁山耕教授团队劈离式肝移植,让一个肝救两条命!
- 『杨树』“90后”“准90后”走向学术前台,长江特聘教授:好现象
- 『国画家』清华美院“追牛教授”戴顺智作品欣赏
- 『究法通律』身份证不慎丢失,伪造自己的身份证供自己使用,如何评价此案?
- 【福州新闻网】又痛失一位院士!我国化纤领域奠基人郁铭芳教授逝世
- 『兰州新闻网』研究南极植物 我们是认真的 ——访中智联合科考团队成员、兰州大学教授冯虎元
- #沈阳网#90岁退休老教授变主播 线上宣讲普及防疫常识
- [游侠网]大神1小时不死S评价速通地狱难度《生化3:重制版》
- 「闻舞视界」青岛外籍男子手写致歉信,诚恳接受批评,网友俩字评价: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