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连续奋战,73岁李兰娟院士今日回杭:“我这60天,惊心动魄”( 二 )


【在武汉连续奋战,73岁李兰娟院士今日回杭:“我这60天,惊心动魄”】李兰娟团队带去的“四抗二平衡”、人工肝等救治模式很快有了成效:医疗队进驻后 ,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 ICU死亡率显著下降 , 尤其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重症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 , 能阻断向危重症发展 , 大大提高存活率 。
在武汉连续奋战,73岁李兰娟院士今日回杭:“我这60天,惊心动魄”
文章图片

李院士和出院病人告别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说:“李院士提出的治疗方案 , 缩短了危重患者的病程 。 有一位呼吸衰竭、高热的患者做了两次人工肝治疗后 , 5天转出ICU 。 ”
家人辗转的问候和担心
汤玲灵说 , 李院士有操不完的心 。 “说的都是感染人数多、危重症这些词 。 那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 ”
操心 , 是因为她考虑的事情太多 。 除了防控救治 , 在科研战场上 , 她带领团队进行顶层设计 , 在进行病原学检测、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救治技术以及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等方面 , 进行了系列研究 。 在病原学研究方面 , 李院士带领的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已分离出14株病毒毒株 , 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疫苗的研究;此外 , 她还带领团队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 在151种已上市的抗病毒药物中筛选到5种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 , 通过实验室体外药物抗病毒试验验证显示有抗病毒作用 , 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 这些是被人熟知的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方舱医院还在建设早期时 , 李兰娟就去看了 , 还提出很多细致的意见:“病人住进来以后 , 大小便怎么办?洗漱怎么办?吃饭怎么办?大面积收治病人 , 还要注意性别……”
“我们刚来的时候 , ICU一个病房6个人 , 5个救不过来;CCU一个病房的人全都救不过来 。 病人在外面很长时间 , 快不行了送过来 , 所以病死率蛮高的 。 这个难题必须解决 , 轻症病人也不能在外面 , 都要收治 。 ”这是李兰娟在最一线的医院中拼出来的经验 。
工作时的李兰娟看起来总是精力充沛 , 但每天和她接触的汤灵玲明显觉得她瘦了很多 , 原来的衣服穿起来都有些宽松了 。
李兰娟到武汉后 , 每天都会和丈夫郑树森院士打电话 , “他说做肝移植 , 把一个病人救回来了 , 我说 , 我也把一个病人救回来了 。 我知道他们是怕我感染 , 打个电话听听我的声音还不错 , 也就放心啦 。 ”
在武汉连续奋战,73岁李兰娟院士今日回杭:“我这60天,惊心动魄”
文章图片

李院士送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第600名新冠治愈患者 。
这是她情绪最放松的时候
在武汉的两个多月 , 李兰娟情绪最放松的时候 , 永远都是病人出院时 。
有一天 , 查完房后的李兰娟从ICU隔离病房出来后 , 坐了下来 。
汤灵玲有些吃惊:到这里一个月了 , 李院士每次从隔离病房出来 , 都是步履矫健赶往下一处 , 从不停留 。
“后来我知道 , 那天已经转入重症监护室半个多月的一位女护士醒过来了 。 她被送进来时 , 李院士就说:她是我们的战友 , 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救治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抗疫局势的持续转好 , 对她来说 , 这样的放松时刻 , 越来越多 。
“大量重症病人都已经陆续康复出院 。 大局已定 。 ”这是李兰娟口中的好消息 , 但她觉得依旧不能放松 , “武汉要防止死灰复燃 。 另外国际疫情凶猛 , 我们一定要严防死守 。 如果结束了 , 我回杭州后想好好总结一下这次疫情中的事情 , 应该编一本书 , 为以后的防控工作留下经验 , 做点贡献 。 ”
初去武汉时 , 她说 , 从未想过归期;在武汉奋战月余后 , 她说 , 如果需要 , 她会一直留在武汉 。 2月至今 , 院士李兰娟在一线坚守了60天 , 73岁的她负重前行 。 如今 , 陌上花开 , 完成使命的李兰娟 , 终于可以“缓缓归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