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连续奋战,73岁李兰娟院士今日回杭:“我这60天,惊心动魄”
今天 , 李兰娟院士将结束驰援 , 从武汉返回杭州 , 这也是她从杭州出发驰援武汉的第60天 。 她所支援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已有800多位新冠患者治愈出院 , 200多位重症危重症患者转为轻症 。
救治病人和降低重症、危重症患者病亡率 , 这是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诊治李兰娟院士医疗队的使命 。 “目前来看 , 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 。 这次 , 我亲自参加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争’ , 这个经历我终身难忘 。 ”李兰娟的语气带着一些如释重负 。
在此次疫情中 ,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的李兰娟 , 已经在武汉连续奋战两个月 , 时至今日 , 那张曾冲上热搜的照片 , 依旧打动人心:脱掉防护口罩的李兰娟 , 两侧脸颊上是深深的压痕 , 但却笑得温暖又平和 。
多次赴湖北进北京;走入“红区” , 担负着降低病亡率的重任;危急时刻 , 挺身而出 , 建言献策……这位73岁老人的“战疫经历”惊心动魄 。
文章图片
主动请缨去武汉
1月18日 , 李兰娟同钟南山院士等6位专家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前往武汉研判疫情 。
1月19日下午 , 高级别专家组召开闭门会议 , 专家组达成共识 。 会上李兰娟院士也提出了几个观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经存在人传人 , 应该按照甲类传染病来管理 , 发现和隔离所有的感染者 , 来控制疫情;
武汉已经成为一个疫源地 , 又正值临近春节 , 全国人口流动将达到高峰 , 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的措施 , 控制武汉感染者的持续输出 , 疫情将会向全国蔓延 。 要做到“不进不出” , 把疫情控制在武汉;
估计已经有不少人被感染 , 仅靠金银潭医院一家收治病人是不够的 , 建议腾空几家医院来专门收治新冠病人 , 这样 , 病人能够做到“应收尽收” , 医务人员也能做到有效防控……
2月1日 , 73岁的李兰娟收到国家卫健委的派遣指令 , 组建“重症新冠肺炎诊治李兰娟院士医疗队”驰援武汉 。
2月1日 , 是武汉封城的第十天 , 武汉已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4109例 , 危重病人的病死率持续上升 。
这次驰援 , 她集合了感染病学科、人工肝、重症医学科等方面的精兵强将10人团队 , 带上三大“技术”:“李氏人工肝”、干细胞、微生态 , 以及30多箱物资 。
出发现场的李兰娟信心很足 , “浙江的危重症病人救治时 , 用上了‘四扛二平衡’治疗方案和人工肝技术 。 这也是抗击H7N9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 我们要把这一套浙江经验带过去 。 ”
李兰娟支援的是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的ICU、CCU , 任务是降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病亡率 。 “来的时候心情非常沉重 , 那么多病人 , 有的甚至救不过来……”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计划收治200名重症和危重症病人 , 一天之后就上升到400位 , 再过两天就变成了800位 。
文章图片
病亡率显著下降
刚到达那段时间 , 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 , 李兰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查房、了解病人病情 , 会诊、制定诊疗方案 , 给各地来武汉增援以及本地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 , 指导团队救治危重症和重症;作为专家给防控工作建言献策;指导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
李兰娟到武汉后就进了ICU隔离病房 。 一开始 , 团队里的人出于安全考虑 , 建议她不要进 。
“我说 , 你在病房外指挥就行 。 她说:临床医生怎么能不进病房?”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对李兰娟的这句话印象深刻 , “她说:那么多危重病人 , 把他们抢救过来是医生的责任 , 这次我来 , 就是要当一个医生 。 ”
推荐阅读
- 核酸检测:毫不放松防反弹丨武汉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保障复工复产安全
- 澳门连续10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密切接触者及疑似病例均清零
- 疫情:湖北省市县疫情等级评估均为低风险,武汉由中风险降至低风险
- 武汉律师给共享单车发了封邮件后,他的骑行套餐延长了74天
- 解封十天武汉好吗:堵车和热干面回来了,满血的生活还没回来
- 「推荐」武汉市城区疫情风险整体降为低风险,现在去武汉出差是啥样体验?
- 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应勇在武汉调研复学复课准备工作
- 武汉降至低风险区,湖北全省疫情等级评估均为低风险
- 剧情还有后续!误入武汉小伙回家又遇囧途,网友:这可以拍成电影了
- 湖北省市县疫情等级评估均为低风险,武汉由中风险降至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