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往事]| 上海租界是怎样形成的,钩沉


[政协往事]| 上海租界是怎样形成的,钩沉
文章图片
1915年 , 法租界外滩一隅
鸦片战争后 ,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 这个条约规定清朝要五口通商 , 上海是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 1843年11月17日 , 上海正式开埠 。
1845年11月29日 , 英国驻上海领事巴富尔与上海道台宫慕久谈判 , 双方签订了《上海土地章程》 , 也称《上海租地章程》 。 根据这个章程 , 划定东面到黄浦江 , 南面到洋泾浜 , 北面到李家场 , 也就是今天的延安东路到北京东路之地 。 次年 , 又议定西到现在的河南中路为界 , 共830亩面积的地方 , 作为英国人的居住地 , 这就形成了英租界 。 每亩地年租金为1500文铜钱 。 当时规定 , 英国人可以在租界里建立自己的居民点 , 在那里租地建房、办产业 , 将其作为一个通商的口岸 。
1846年 , 英国人组建道路码头委员会 , 作为租界的市政组织、管理机构 。 到1848年11月 , 英租界面积已经扩大到2820亩 , 西面到今天的西藏路 , 北面到苏州河 。
1854年7月11日 , 租界当局召开租地人会议 , 修改《上海土地章程》 , 将原先的道路码头委员会改组为工部局 , 并由工部局组建巡捕房 。 从此 , 工部局就成为租界的最高市政机构 。
美租界是1848年设立的 , 起初并没有正式划定地方 。 到了1863年6月 , 美国驻上海的领事和上海道台划定了它的界址 。 因为当时美租界划的地方很大 , 但里边没什么工厂、码头 , 空地很多 , 而英租界里面人口多 , 土地也贵 。 所以同年9月 , 英美双方商量把两个租界合并 , 因而美租界的存在时间很短 。
到了1899年 , 合并后的英美租界的面积达到33503亩 , 正式定名为“公共租界” 。 之后租界当局又想出花招 , 向清政府提出要越界筑路 , 就是把租界里的道路一直延伸修筑到租界的外面 , 比如虹桥路 。 筑了越界道路后 , 租界当局又提出要保证道路的管理治安 , 把警察派到这条道路 , 然后找借口把这条路及路旁边的地划为他们的地方 , 这又变相扩大了租界的占地面积 。 虽然在法律上这不是租界 , 但很多事情都直接归租界管 。
越界筑路地区的房价一般要比租界里面的便宜 , 治安和市政管理往往都是租界管的 。 因为租界的管理比华界好 , 所以 , 中国人也喜欢利用越界筑路地区 。 比如鲁迅在上海居住的地方 , 就属于越界筑路的地方 。 他从家里步行没多远 , 进入四川路就是租界了 , 但他住的地方不是租界 。 包括左联活动的场所 , 好多都是越界筑路的地方 。 这些地方的特点是 , 房子质量不错、房价比租界里面的便宜 , 治安由租界来管理 , 有什么事进入租界比较容易 。 上海有些红色文化地标也设立在这样的越界筑路地方 , 因为在这里有些事情租界管不到 , 又便于与华界和外界联系 。
就这样 , 公共租界在3万多亩面积的基础上 , 实际上控制的地方要更大 , 包括今天的杨浦、虹口、黄浦、静安等区 。 这些地方有的全部是 , 有的部分是 , 英租界、美租界合成的公共租界所占的地方比法租界大很多 。
法国人不甘落后 。 在1849年4月 , 法国驻上海领事就用跟英国人同样的方式 , 获准设立了法租界 。 它的最初面积是986亩 , 后来经过多次扩展 , 到1914年 , 法租界面积达到了15150亩 。
当时的上海县城外面就是法租界 , 再往北是公共租界 , 从苏州河边上西藏路以东 , 一直到虹口、杨树浦 。 那时的上海出现了一个奇怪的格局 , 叫作“一市三治四界” , 即一座城市有三个管理机构——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 , 华界又分为南市与闸北 。
租界是清政府把土地租给外国人居住、经商的 , 中国人不可以随便入住租界 , 但可以进入租界做买卖 , 这叫“华洋分处” 。 最初的几年里 , 租界和华界相安无事 。 到了1853年 , 上海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 , 就是小刀会起义 , 它改变了上海租界原先“华洋分处”的状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