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报融媒体@宁波贝发集团携手中小企业挖掘消费潜力,没有市场就“做”出一个市场( 二 )


“一定要活下去!当务之急是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安全 。 ”邱智铭在“一拉四保”产业链联盟视频会上慷慨陈词 , 很快各家企业负责人的思想统一了:拉动消费 , 不能等市场慢慢培育 , 也不能光靠政府吆喝 , 市场主体要当主力军 , 供给侧要发力 , 制造商也要学当“做市商” 。
浙报融媒体@宁波贝发集团携手中小企业挖掘消费潜力,没有市场就“做”出一个市场
文章图片
贝发集团样品展厅 , 各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 。
利用去年就上线的贝发云消费平台“文器库” , 电商运营、信息技术两部门通力协作 , 上千款产品完成了甄选上架 。 3月初 , 首批20亿元电子消费券在“文器库”线上发放 。 用户登录“文器库”后 , 可直接领取500元电子消费券 , 凭券抵扣零售价30%到70%的金额 。 电子消费券额度用完 , 用户还可以充值成为会员 , 再次领取新的电子消费券 。 根据计划 , 贝发将携手供应链伙伴企业 , 在今年6月底之前 , 分批发放50亿元电子消费券 , 预计将带动百亿元的文创消费 。 半个多月来 , 用户黏性一点点增强 , 消费习惯也逐步养成 。
“龙头”一动 , 中小企业闻讯赶来“搭船出海” 。 前不久 , 浙江全家构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光明专程从义乌赶来 , 想借贝发的平台 , 将旗下上百款原出口欧美的时尚生活用品 , 推向国内市场 。 邱智铭一口答应 , 分文不取 , 目前技术关卡都已打通 , 只等遴选合适的产品上架 。 目前 , 已有380多家供应链伙伴企业加盟贝发云消费平台 , 上架各类商品4000多款 , 其中7成企业来自省内 。
浙报融媒体@宁波贝发集团携手中小企业挖掘消费潜力,没有市场就“做”出一个市场
文章图片
市场要靠大家一起来培育——邱智铭的这一理念在全球疫情四起的当下尤为可贵 。 一个多月前 , 贝发就打出了“产业链复工联盟”的旗号 , 抱团互助 , 迅速复工复产 。
贝发复工后 , 2月16日 , 一家笔套、笔杆塑件供应商因疫情员工缺岗 , 这一差就是40万件的缺口 。 邱智铭立即派人将整套注塑模具“借”了过来 , 用自己的员工帮这家小企业赶制配件 。 一连8天 , 40万件塑件终于如期“交货” 。 复工至今 , 贝发已帮助50多家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 , 解决了员工短缺、物流停滞等复工难题 。
浙报融媒体@宁波贝发集团携手中小企业挖掘消费潜力,没有市场就“做”出一个市场
文章图片
复工后 , 贝发集团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 。 在笔类车间 , 工人们正在调试生产线 。
贝发的笔头车间 , 是企业的精华所在 , 全部实现智能制造 , 是名副其实的“黑灯工厂” 。 直径0.5到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直径2.3毫米的球座体 , 从全自动工作站上下线 , 再由高精密机械手完成装配 。 “最细的笔头‘碗口’部位误差只允许在2微米内 , 表面粗糙度要在0.4微米内 , 对材料、加工要求极高 , 以前球座体要从日本、瑞士进口 。 ”贝发研发制造总监殷永生告诉采访人员 。 两年前 , 贝发联合太钢等企业一举攻下笔头制造瓶颈 。
“全世界的笔头一年也就1500万美元的市场 , 并不大 , 为什么我要拿在手里?为中国制造争口气 。 ”邱智铭说 。 其实 , 技术和创新才是贝发化危为机最“硬核”的支撑 。 邱智铭常说 , 有技术 , 没有人会有人;有了人 , 没有市场会有市场 。
依靠技术和创新 , 贝发集聚起一批中小企业 , 兵分两路拉长微笑曲线 , 从制造到设计 , 从制造到市场 , 又从线下到线上 。 一个规模可观的“文创综合体”已在宁波北仑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亮相 。
浙报融媒体@宁波贝发集团携手中小企业挖掘消费潜力,没有市场就“做”出一个市场
文章图片
复工后 , 贝发集团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 , 一派忙碌 。
目前 , 包括“文器库”在内 , 贝发文创综合体已搭建起“文器云、文器链、文器库、文器创、文器社”的产业社群联盟 , 依托自身成熟的文创产业创新链、服务链、供应链资源 , 为中小企业的创意设计转化成大众消费产品创造便利 , 已有数百款实现了销售盈利 。 不久前 , 贝发文创综合体列入了省级创建名单 , 成为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一大亮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