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

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一线抗疫群英谱)——记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3名医护人员的故事本报采访人员李龙伊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
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
战疫中彰显军人本色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 , 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 。 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 , 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 。 采访人员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 , 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要精准治疗 , 细节是关键” , 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 。 事实上 , 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 , 他可算是全国领军人物之一 。 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 , 曹希摄) 。 大年初二刚查完房 , 他来到院长办公室 , 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 , 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 , 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要精准治疗 , 细节是关键 。 ”查房时 , 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 , 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 , 黑着脸批评对方……一天 , 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 , 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 , 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 。 个性化治疗 , 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 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 , 每分钟至少50滴 。 那天 , 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 , 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 , 都是大事 。 ”谢渭芬说 , 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 一位74岁的患者 , 高度焦虑 , 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 , 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 几天之后 , 老人饭量大了 , 睡觉也踏实了 。 出院那天 , 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心病还要‘心’药医” , 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 , 每天数百条2月4日 , 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 , 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见图② , 刘会宾摄)所在的病区 。 每个班4名护士 , 除了基础护理 , 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 , 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 , 情绪有些焦虑 , 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 , 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 。 从此 , 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 , 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 , 每天回复数百条 , 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 , 最长的要一两百字 。 渐渐地 , 患者的焦虑感少了 , 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 , 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 。 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 。 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 , 由于病情较轻 , 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 。 赵玉英多方协调 , 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 , 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 。 看见儿子来了 , 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 , 在儿子的照顾下 , 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 , 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 , 既方便沟通交流 , 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 。 在小李带动下 , 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 , 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 , 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 , 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 , 打扫卫生、倾倒垃圾……如今 , 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 , 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 , 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 , 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 。 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 , 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 , 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称呼一改 , 暖心多了” , 进病房不叫床号 , 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 , 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见图③ , 赵法胜摄)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 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 , 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 。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 , 感染风险极高 。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 , 个头娇小 , 短发齐耳 , 说话如蹦豆 , 走路带阵风 , 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 , 临床护理干了26年 。 此次支援湖北 , 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 , 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 。 到了武汉 , 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 , 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 , 却也最拼 。 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 , 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 , 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 , 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 , 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 “称呼一改 , 暖心多了 。 ”李晓莉说 , 这个“特殊规定” , 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采访人员:“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 , 特别热乎 。 ”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 , 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 , 还染上了新冠肺炎 , 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 , 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 , 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 , 缓解她的“思乡之苦” 。 如今 , 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 , 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 , 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 。 这天 , 她要出院了 。 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 , 一进病房 , 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 , 我今天出院啦 , 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 ”“您出院 , 我们比您还高兴呢 , 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 , 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 , 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 , 叮嘱了一番 , 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送王奶奶出院 , 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 。 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 , 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 , 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30日 06 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