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制力的疑问

谢邀## 1关键问题在于「有时候我明明规划了很多事情任务,而我就是不想去完成它」要好好思考 Why?刚好在这周上了 GTD 美国官方授权课,之前也一直在专研和学习 GTD 有多年的时间。(GTD=Getting things done)GTD 有 5 个步骤流程,我在这里重点说说第二个是「Clarify」,中文直接翻译应该就是「理清」的意思。稍微铺垫一下,第一个流程是「Capture」,可以理解为「捕捉」,作为捕捉就是记录下一切引起你注意力的事情,譬如别人叫你打电话给他、突然想去买xx 出的书、未来想成为一个明星等等。你所规划的很多事情,其实本质就是捕捉这个过程。然后「理清」这个过程应该怎么去做?理清的目的其实就是要「找到事物的意义」,以确定你是否真要采取行动。如果不需要采取行动则是- 丢弃- 孵化日后行动- 存档留作参考如果真的需要采取行动,那么就要决定下一步具体行动。那么这个下一步具体行动应该如何去确定?确定具体的下一步行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具备 3 个条件:- 最靠近- 真正可以被执行- 可以看得到的动作## 2越是清晰越是明确在执行的时候就越容易,所以你所说的「我就是不想去完成它」很大原因就是在这里。在这个举一个例子:我今年要赚 100 万人民币,我今年的平均绩点要达到 4.5(往年都是 3.0 左右),我要去创业,我要当一个社团的主席等等。这一类事情就非常明显,你就这样规划了并没有什么卵用。主要你大脑一想到这些事情,其实都是非常模糊的,无从下手的,因为你没有一切切实可行的下一步行动。那么应该是:- 我今年要赚 100 万人民币→收集关于如何赚钱的资料- 我今年的平均绩点要达到 4.5(往年都是 3.0 左右)→找达到4.5绩点的同学沟通- 我要去创业→用 SWOP 的方式列出自己身上有什么优势和资源- 我要当一个社团的主席→跟上一任主席沟通## 3下一步你还得思考你的预期结果,也就是说做成了这件事情的时候状态应该是如何的?譬如上面就是存折里面有 100 万的进账,成绩单 4.5 的绩点,创业是否注册一家公司就算?社团主席被选举就可以。在这里关于创业的预期结果需要明确,如果没有明确的边界,那么你就不知道怎么才算是完成这件事情,甚至会进入一个无底洞。想好了预期结果,进一步地思考 Why,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不做会怎么样?反复连续地问自己 4-5 个 Why 以上,有些东西他会慢慢地突显他自己的价值,他对你的意义,而更多的可能就像被筛子排除在外。譬如如果你创业的目的是为了变得有钱的话,但仔细想想其实未必,创业的风险其实也是相当地大。在这里主要是通过连环 Why 了解你自己内心深藏的动机,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而不是看到表面好像「看起来也不错」或者「别人也在做」而去做。## 4问题还可能在于你「明明规划了很多事情任务」,由于事情任务是非常多的,你都说了,一旦你想起就会产生认知负荷,「很多」占用了你的大脑认知资源,而著名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在《超越智商》一书就提及「人就是认知吝啬鬼」,总是避免大脑被占用大量的认知资源,于是你「就是不想去完成它」。在这里破局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减少你要做的事情在 4 件以内,越少越好。(至于为什么是 4 ,是有科学依据的,如有兴趣后文再续)## 5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所规划的事情可能大多是上面我所列出的例子,大脑一想起,或者一旦看,在大脑里面就会自然产生一副完成的图像。大脑是不会分别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这样大脑就会认为这是已经完成的,就会自动终结这件事情,不想再进行下一步。那么关于这一点怎么破?放心,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厄廷根已经在这个问题上面研究是十几二十年。开启这扇门的钥匙就是**执行意图**:\u0026gt; 如何……那么……(if/then这个句式)避免一直地空想或者乐观幻想,或者想而不做。但目标设定之后,焦点就应该放在行动,行动才是实现目标最终的方式。譬如如果你的目标是跟经理说话不紧张的话,那么:- 如果我跟经理谈话时感到紧张,那么我就提醒自己是公司过去一年最好的销售。- 如果我跟经理谈话时感到紧张,那么我就先找个接口离开片刻,深呼吸,静下来,再回去跟他继续谈。关键是把障碍情况写在如果后面,行动写在那么以后。针对一个目标至少要写 2-4 个执行意图,通常这样才能有效地包括你日常生活中实现目标所遇到的障碍。然后每天早上看看,晚上看看,不时看看,一旦遇到这样的场景就马上行动。## 6不要总归咎于「自制力」,要懂得人性,要懂得方法才能驾驭我自己的人生。
■网友的回复
首先 你要感谢你自己 你说对了 就是你认为有用的并不是你感兴趣的所以没有动力没有内驱去使你完成你的规划我也有过这种经历 嗯暑假要学这个软件那个软件 扯淡 一个暑假不是在看杂书就是撩妹 那就是我的兴趣点 我喜欢各种各样的知识 五谷杂粮我都喜欢 唯独专业性太深的 同样我喜欢社交 这就是我的兴奋点 那就专注这两个点咯所以 你要找到自己的点 这很重要 很重要 很重要 以上
■网友的回复
自制力是一种自觉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每个人的自制力层次不齐,自制力强的人一般容易成大事,他会自己克服自己情绪,主动的接受任务的挑战,不畏缩不后退,即使困难再大,也会坚持到底。自制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断的变化。
我上高中的时候,就遇到了题主类似的情况,规划了很多事情,想了很多,也知道有用,但就是缺少行动去做。当时的我也不知道解决这种现象,就强迫自己去做,最后情况虽然有好转,但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现在的自制力很强,主要原因是长大些了,成熟了,知道事情的轻重了,也知道了不去做的后果,以及承担后果需要的责任。很多事情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没怎么尝试或深入了解,怎么可能有浓厚的兴趣。一件事情只要不讨厌,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兴趣与日俱增,越做越来劲。很多事情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做,不能太功利的认为对自己有用强迫自己去做,可以先抱着做做试试,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真的如自己所想很有用的心态让自己感受下自己规划的事情。接触多了,有了优越感,会不自觉的去做,最后达到理想的结果。
本文由智联校园 学生李玲玉 执笔
智联校园——最懂你的大学生职业发展平台,有才,有趣,有料。欢迎关注~
■网友的回复
你需要一个心态的调整。刚看完庄子的外篇。庄子在外篇中阐述的一个核心的理论是:倡导仁义是在戕人之性。庄子所批驳的仁义,和你所勉力强为的求知和上进心是一回事。推荐你看看骈拇一章,这一章相对简单,但统辖了庄子整个外篇的所有言论。你可能听说过一点庄子的齐物论,这大概是内篇的一章,对庄子而言,自由比规则要重要的多。长就是长,短就是短,不必有一个外在的标准定义最美的长度是什么,由此让大家殚心竭虑,取长补短。不是这样。庄子中理想的人格形象,和一个社会的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让人尽各自的性,自由发展。对于你而言。你过于强调了那些外在的标准,比如求知,比如奋斗,而忽视了你内心深处内在的诉求。你需要缓和下来,等等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欲望驱动自己,而不是强迫自己去符合某种外在的理想人格形象。成,是自成;道,是自道;均非外物烁我所能为。这一点几乎是横贯中国所有学派的一个共识。我在读庄子这一章之前,从未想到过会有人从这个视角来批驳理想主义观念。希望它能同样激发你的自我。
■网友的回复
越慌越想越慌 越痒越搔越痒啊~~痒~~
■网友的回复
这个道理很重要,越早明白越好
物理学中,有很多有趣的原理,比如:能量守恒定律。
有一个段子:
“能量守恒定律” 是指能量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它只会从一种介质转化到另一种介质,或者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一个状态。
因此,如果你常年和傻瓜在一起,等到某一天你觉得对方似乎没有以往那么傻的时候,你就要格外小心了。
与能量守恒定律旗鼓相当的是被爱因斯坦称之为 “科学定律之最” 的 “熵定律”。甚至于有人说: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事物及过程都可以用能量守恒和熵增原理来解释。
那么问题来了,“熵” 是什么?“熵增原理” 又是什么?
事实上,“熵”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为了美好生活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一次 “逆熵” 的过程。
桌上的东西没能及时整理,就会越来越杂乱;
想做的事儿若是一拖再拖,就会越来越麻烦;
朋友之间没有经常联系,彼此间会渐渐疏远;
运动的时候总是偷懒,身体素质就越来越差;
而这些事情发生的背后,都隐藏着 “熵” 的痕迹。
“熵” 的概念最初起源于物理学,表示事物的混乱程度。“熵增定律” 指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是不可逆的。
德国数学家克劳修斯在 1855 年,首次引进了 “熵” 的概念,他认为:
在孤立的系统内,分子的热运动总是会从原来集中、有序的排列状态逐渐趋向分散、混乱的无序状态,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自发过程中,熵总是增加。当熵在一个系统内达到最大值时,系统就会处于一种能量守恒状态而呈现一种静寂状态。
这样描述有些抽象,下面举几个例子吧。
比方说:屋子本来很整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越来越乱、越来越脏,这就是 “熵增”。
不过,乱了可以收拾,脏了可以打扫,只是清理屋子这件事儿本身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如果没有外界能量的进入,当我们自身的能量逐渐用尽,不够收拾屋子的时候,屋子就会以不可逆的趋势越来越脏,最终成为 “静寂” 状态。
再比如: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今天,人口飞速增长,资源急剧消耗,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这是世界走向无序的 “熵增”。
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必要的行动,环境就会得以改善,这也是外界能量的进入。若是放任不管,则后果会越来越严重,最终没有资源可用,成为 “静寂”。
人们常说 “冥冥中自有定数”,这个 “定数”,其实就是 “熵”。
从悲观主义的角度看来,这是一条十分可怕的定律,一旦世界的 “熵” 达到最大值,将会就此消亡。
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答案是:有的。
1969 年,比利时学者普里戈金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 “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
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 “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
相比悲观消极的 “熵增定律”,“耗散结构” 则带来更多的勇气和希望,简述一下就是:
我们的世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外界能够产生能量交换的开放性系统。
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改善由 “熵增” 引发的不可逆结果,将原本的无序转为有序。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器官会逐渐衰老,这意味着人类本身就处在 “熵增” 的状态。我们的身体就是一种 “耗散结构”。
饮食可以看作开放性的能量储备,能量又会转化为营养和脂肪。合理饮食是为了获取适度的能量,锻炼身体则是为了消耗多余的能量,以期达到平衡的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的意义在于一个系统要想有序地发展就必须有所消耗,在消耗的同时才能趋向有序、平衡。
这个理论同样还可以用在自身的成长,因为知识也是需要被消耗的,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判断知识的 “耗散结构” 是否平衡的标准其实很简单:
1. 是否持续大量地输入?
2. 是否持续大量地输出?
输入与输出相辅相成。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会造成知识体系不牢,只顾输出而没有输入则知识储量很快见底。
古语云:“学以致用” 就是因为大脑储备的知识需要通过耗散去实践。这种耗散可能是自己去做,也可能是教于他人。总之,唯有用起来才能够融汇贯通,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在这之后,又会反过来倒逼输入。
就像健身塑型,耗散脂肪成为肌肉。甩掉臃肿的肚腩,获得健美的身姿。又由于感受到健硕身姿的美,于是更加热爱健身。这就是平衡的 “耗散结构”。
此外,“耗散结构” 还可以用在我们每天都要接触的钱上。
李笑来老师曾经在《有些钱真不能省》写过:
买书的钱、买工具的钱以及事关安全、终极体验、知识产权的钱都不能省。这种 “节省” 可能会伴随着很高的隐性成本,或者在将来造成很大的负担 —— 今天看起来省了,可将来却要因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当我们有了钱,如果只是一味地攒着,不去理财、不去看世界、也不用于投资自己,很快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就像一个臃肿的大胖子。
若我们拿钱去 “耗散”,用于理财、学习、成长,虽然看似钱是不断减少的,但伴随而来的是 “复利” 一般的平衡状态。
“耗散结构” 对于个人而言,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1. 开拓视角
现代管理学认为:一个人在同一岗位上最好不要超过四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