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上错了培训班呗,上了好多英文艺术等高大上的培训班,却不来上我们的安全培训班。
■网友的回复
幼儿也就是3-6岁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包括4个方面,奠定了人生基础: 语言,体能,认知和SE,SE这块在国家教委颁发的《儿童发展指南》中指社会能力,实际我认为国外把这一块称为social \u0026amp; emotional capacity比教委称的社会能力要更全面和贴切,因为不仅指孩子的社会性建立过程,也指孩子情感发展、情绪控制和自我认知的发展,而不单单指孩子人际互动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规则的理解。 而这一块常常决定孩子一生驾驭幸福和成功的能力,也就是情商。情商的重要性基本已是常识。而实际上据我的观察,误区往往就是SE这一块的弱化或忽视,因为其他3个方面是可以通过工具进行强化的,比如各种市面上的幼儿产品,而且可以是单独作用于孩子即可起效的。唯有SE这一块是在家庭和孩子的日常互动中发展的,家庭家长和所有孩子接触到的人文环境决定孩子SE的质量,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家庭和家长。所以国外在促进孩子SE发展方面,对父母的教育是首当其冲的。 比起其他3方面,多数家长对如何促进孩子SE健康发展的认识是严重不足、不尽人意的,而且即使认识到了,做到又是另一回事,我曾经对一个类似但比较具体的问题给出建议,有人回复,每天下班回家身心交瘁,哪有那麽多精力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和孩子的感受。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也有人说,稀里糊涂孩子一样长大上大学。是的,孩子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孤独和怀疑看不到,但也许会影响他一生的道路、家庭幸福和事业成功,让他的天赋发挥和能力展示打了折扣。
■网友的回复
作者:职业规划师黄铭峰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6334590来源: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1、越俎代庖我们常常分不清楚哪些是该我们做的,哪些是需要孩子独立完成,哪些是要协作、互动完成的,这样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尤其是妈妈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时更需要按照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方式),从摇篮到坟墓一直在上演,项目名单太长,无法一一列举,1岁以前孩子啥也做不了,需要你经常抱着(身体接触刺激),你却没心情、没力气或者偷懒把孩子放在婴儿车上或者沙袋里。
他要爬了你搞个学步车让他站着走(又没用上手,帮倒忙)。
一岁以后他用手抓东西吃、用勺、用筷子了,糊涂的妈妈又野蛮的剥夺了孩子的机会越俎代庖亲自来喂,搞得孩子又没机会动手。
https://pic4.zhimg.com/v2-9c858c96d6fb84abbda8781c199ac687_b.jpg
他跌倒了你不让他自己爬起来你又亲自把他抱起来。
打滚、玩水、玩泥巴沙子、玩小动物甚至玩火、爬桌子、爬窗户、爬树、相互追逐、争抢、嬉戏、打闹甚至打架骂人、偷吃、损坏物品等等等等,我们都有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说不能调皮、嫌麻烦、不安全、不卫生、影响他人等等)什么都不让孩子干,我都搞不明白除了这些孩子天性就喜欢弄的事情外,还有什么能让他更多的动手动脚?
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有更多时间动手动脚,做他们喜欢的、适合于他们年龄的各种游戏和玩耍,而不是限制、制止、干预孩子的自由活动。
这不是简单的锻炼身体,这是最有效的智力成长和人格培养。可以这么说3岁以前老实、听话意味着“傻” ,调皮意味着“聪明”。
2、好为人师、自以为是https://pic1.zhimg.com/v2-5287ec982150e49b182b5f215abe44c0_b.jpg
总喜欢指导、教导、干预、打断、制止、批评、训斥孩子的自由活动和游戏玩耍,他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你别以为自己什么都懂、永远正确,你在旁边看着不出事就行了,别轻易去指手画脚,孩子的兴趣、快慢、节奏、方式等与成年人相距甚远,为什么要按你的标准和意愿来要求孩子的行为?完全是本末倒置,是要孩子做而不是大人做。
即使做错了,孩子更需要一次次不停的在错误中反复学习,最常见的就是吃饭用手、用筷子吃得天上一半地下一半、一塌糊涂,还有穿鞋、穿衣穿裤,这些都是很好的动手动脑的训练,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教学机会,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制造,这是任何一个家庭都能做到的,无论你有钱还是没钱,但我们不懂得去利用,把黄金当成垃圾扔掉,游戏和玩耍应该是更广义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各种平常的事情都可以成为孩子游戏和玩耍的内容。
孩子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都要让他自己去慢慢折腾。他翻来覆去重复着你认为简单无聊的事情,你很不耐烦的打断和制止,最后孩子像块木头一样一动不动你就轻松了、快活了,最后把孩子弄傻了。
我们要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要求孩子、胡干、蛮干,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是活的不是死的,以人为本,是要求你围着他转而不是让他像根木头一样围着你转,成为你操纵的提线木偶,——你教他、你训他,他老老实实低着头、一声不吭的受训、挨骂。
但我们天天都在犯这样的错误。这坏毛病不是三两年能改变得了的。你说这样孩子能有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等素质吗?叛逆和撒谎就是这么弄出来的。
你时时刻刻头脑里要记住的一件事情就是让孩子多动手动脚还有前面提到的多说话,符合这个要求的就是对的反之就是错的。
你要做的是在孩子将要出现危险时提供保护;在孩子遇到困难无法独自解决并向你求援时提供帮助(3岁以前基本上不适合使用“延迟满足”,一岁前必须有求必应)。
在孩子遇到伤痛、挫折、委屈、焦虑、恐惧时提供心理抚慰(这个极为重要并且只有妈妈能做到,这是建立安全感的基础)。
https://pic2.zhimg.com/v2-af264c01058335e3f0a9f4bb7b572e65_b.jpg
剩下的就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带孩子去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游戏和玩耍。
孩子有了足够多的自由玩耍和游戏,加上在“错误”中反复的学习,这样才有手脚对大脑皮层刺激足够的数量和复杂程度,灵活性、协调性、准确性、反应快慢等反映了动作的复杂程度。
3岁之前的孩子要做到这一切需要父母(主要是母亲几乎是每时每刻)完全陪伴(绝不是“放养”而是“守望”)、减少干预、等待帮助、及时保护(主要是安全)、强大有力的心理抚慰支持。
而这些需要父母有正确的观念(来自于自我的不断学习和反思)、良好的性格(脾气和耐心需要长期的修炼)、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体力(要年轻力壮)。
要做好这一切需要专人(条件有可能做到的话一定要是母亲本人)、24小时、一对一的陪伴,因此我坚决反对3岁以前将孩子送幼儿园。如果你认为不需要做这些,蠢就蠢一点,傻人有傻福,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共同玩耍是要解决社交以及心理、情绪、情感的刺激、体验、感受和处理问题,这是智力发展(尤其是情商)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除了父母和家人,只有同龄小朋友才有可能有足够多的共同相处时间和活动。独生子女为这一重要任务制造了巨大的困难。
https://pic4.zhimg.com/v2-62fc4bfc6fbae6c4f19302c5ba6e433f_b.jpg
3岁前要有长期、固定的同龄伙伴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前中国都是大家族、多子女共同生活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弥补除了母亲24小时的陪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外,父母要与亲朋好友、邻居、同事有密切的来往,尽可能多的与他们的同龄小朋友一起相处、玩耍。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嬉戏、追逐、打闹、打架骂人(总体来说3岁之前一切都可以完全放开)等都非常的必要,利远大于弊。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提供条件、环境和机会。
■网友的回复
一、不是处理事情,而是在发泄情绪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往往通过体验来习得信息。在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孩子会犯错。犯错了,父母本能习惯就是一通乱吼,指责孩子淘气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唯一感受就是,好恐怖,心里很害怕,感觉爸爸妈妈可能不爱自己了。孩子心理会受到情感伤害,对孩子的情感健康和性格造成不良影响。在极度恐惧的心理状态下,对于爸爸妈妈所说的自己怎么错了大脑完全一片空白。所以,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根本起不到教育作用。也许孩子因为害怕暂时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可换了场所或对象、时间也许还会出现类似问题。因此,爸爸妈妈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把情绪处理好,再处理事情。首先,从主观上父母应先认识到孩子犯错误很正常,孩子是在试错中学习和成长的。然后告知孩子正确的做法,引导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很大程度上,孩子之所以做错,是因为对于做每件事他都是从平常的观摩中学到的,父母从来没有事先告述他这件事正确的做法和注意事项。所以,父母的事前的温馨提示与警告要比事中的阻止要有效的多!做错事情重要不是事件本身或结果而是学会做事的方法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
二、爱不是什么事都替他做好,而是温暖的陪伴、鼓励和引导
父母总觉孩子太小什么事都做的不太好不如自己帮他做;要么就是觉得孩子做事的时间成本太高,没有耐心等待索性就替他做了等等。可父母忘记了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本应让他们自己做。忘记了他们还是孩子,做不好做不快是正常的。孩子的动手能力还在学习的路上,孩子的专注力还在培养和提升中。父母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拔高对孩子的要求!父母能帮替一时而不能帮替一世!孩子的路和孩子的事终究还是要自己走,自己处理。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慢慢来,孩子的成长没有速成法,不能一蹴而就!父母的帮替不利于孩子的独立人格的培养,会降低孩子的社会适应性!
【幼儿的家庭教育有哪些常见的误区】 微信号:mmmi2012
■网友的回复
说说教育孩子情商的问题吧,幼儿情商教育存在的3个误区情商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只有当幼儿园、教师、家长三方面都走出误区,正确地认识情商教育的时候,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正确的教育指引下健康地成长。相关家庭成长问题探讨课程。 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与众不同,于是很多父母都投注了大量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用心良苦并费尽周折地给孩子安排许多活动,尤其关注孩子对知识的学习,花费大量的时间且不计成本地送孩子去参加各种特长班,如画画、舞蹈、钢琴、游泳、书法、围棋等。但是投入多不一定回报多,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但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反倒对学东西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有些还变得性格孤僻,不爱与周围的人接触,跟其他小伙伴关系紧张。 心理学家指出,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孩子缺乏情商教育造成的。中国的孩子缺乏的并不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特长,中国孩子真正缺乏的是情绪、情感、人际、挫折、意志、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心理素质教育,即情商教育。 因此,加强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影响深远,刻不容缓。做好情商教育,必须从正确认识情商教育开始。然而,在中国,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定向思维的限制,很多人并不能正确地认识情商教育,情商教育始终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幼儿园重视不足教师能力缺失家长方法不当
■网友的回复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自古以来,人们就深知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那么家庭教育都有哪些误区呢?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犯过这些错误呢?误区一: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家里人都围着孩子转,对孩子什么事都一手包办,穿衣、吃饭、买零食、买玩具有求必应。看似是在爱孩子,实则不然,如果完全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会在溺爱中成长,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试问孩子走出家庭后,其他人也会照顾自己家孩子的感受吗?家庭教育是不可以完全以孩子为中心的,家长应该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去陪伴孩子成长,并让孩子逐渐承担必要的劳动,适应社会。误区二:不守时、不诚信有的父母给孩子在课外报培训班,觉得没有义务教育重要,心里满不在乎。比如:马上上课了,觉得迟到一点没关系,作业没做完没关系,学不好没关系,甚至心情一不好,或有点小事就不去了,借口打电话说孩子不舒服等等。孩子觉得原来上学也就这么回事,养成了不守时、不诚信的习惯,将贻害终身。我认为如果孩子不能把补习班上好,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如不上。误区三:早早地给孩子配手机大部分有手机的孩子,注意力无法集中,不会去听老师讲的知识,很容易成绩下降或成绩较差,迷恋打网络游戏、看小说、看视频极易上瘾,完全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上课昏昏沉沉对枯燥的学习更是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因此,在孩子没有形成自制力,没有弄懂学习的意义前,千万不要给孩子买手机。误区四:给孩子太多钱钱多并不一定是好事,钱应当与事业搭配。无论是社会、企业、家庭还是个人都是一样的。当不搭配时,往往会生出祸端。对孩子而言,给太多钱会让孩子一直以为家里的钱很多,都是随便得到的,虚荣心爆棚,阻碍孩子养成一些优良的品质,导致孩子“暂时富有”但不会强大。关注微信公众号比优秀云教信息平台即可获得更多有益小朋友身心健康成长的信息或点击参与更多相关讨论http://www.peakushow.com/forum.ph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