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国的课外活动?

1) How much of influence do summer activities have on college applications?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果一个学生打算申请名校,那夏季活动对申请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学生做了一些有趣的,独特的,牛叉的夏季活动,那么一定会对他的申请有帮助。
我个人认为夏季活动的作用和文书类似:夏季活动本身不会让学生被名校录取,尤其是如果你成绩不好的情况下,但是,如果你和另外其他条件类似的学生比较,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夏季活动绝对会让你的录取机会大大加强。
不管怎样,学生在校外的成就反应他们在校内的成就。精彩的学生不管在哪都做精彩的事。平庸的夏季活动反应了学生的申请缺少某些元素,会让招生官好奇“这个学生是不是太懒,他们是不是就一直呆在家里玩游戏,他们是不是自我激励能力不够强”,这样的疑问会让招生官怀疑学生是缺乏对学习的爱好或者幼稚,会让招生官怀疑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制能力以完成目标大学的要求。
2) Admission officers like what kind of summer activities?
那种完美的符合某个学生背景、个性、特点的活动。招生官会在读她的活动清单时发出“这个牛”的感叹。
举个例子,一个女生非常喜欢文学,在她的学校是文学类科目成绩最好的学生,她说流利的法语,在周末的时候去博物馆,上了4节关于艺术史的网课,对毕加索的“夜晚在安缇贝丝抓鱼”能够做细致解剖。如果这个女生去哈佛参加了一个商科的夏校,那么这个女生的独特性和有趣度会立即降低。这样做会让她看起来像是为了达到某种某种要求,或者是其他人让她去参加的。
那么现在试想一下,这个女生没去哈佛上商科的夏校,而是去了博物馆做了解说员,给学生们讲解艺术品。她可以如数家珍的告诉你哪些作品可以让一个5岁的孩子兴奋不已,哪些位让学生无聊地犯困。在她工作之余,她还会主动帮助博物馆的其它员工打扫卫生,整理艺术品,并因此去上了一节艺术品修复的网络课程。这样的事情会让招生官眼前一亮,说“这个牛!”
3) How charity work can get you rejected
慈善/扶贫类的志愿者活动容易悲剧是因为招生官会觉得你这样做只是为了申请而完成任务,并非出自真心。招生官知道很多参加这样活动的学生是为了申请,这类活动不会让他们觉得有什么闪光的。
每年我会看到一堆学生做一模一样的夏季活动:去山区支教。一般来说是由公司组成一个团体一块去,其中一两个学生会被授予小组领导的角色(这种角色这些学生都会在文书里写出来),同时,文书里会写,这些孩子到了山区后,一开始很不适应,但是克服了困难,并鼓励当地的学生好好学习,自己也获得了全新的了解世界的视角。
在招生官看来,这样的经历不仅肤浅无趣,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看来,这些活动是精心设计好的,来自城市里家境优渥的孩子花钱去山区买的背景提升。这样的活动不会帮助他们获得录取。
但是,如果你确实做了一些改变他人的事,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比如,我们之前的一位学员的故事。她的叔叔是一位盲人,有一次叔叔想去爬当地的一座小山,她陪叔叔去爬山。她在文书中写到,登顶之后,虽然叔叔看不见,但是他能感受到风吹拂他的脸庞。这次经历促使她后来在一家残疾人中心长期做志愿者,之后她还成立了一个项目,专门帮助视力残障人士爬山,再后来,她登顶了某个国家的最高峰,登顶的时候,她把残疾人中心她帮助过的人的照片都展示了出来,表示他们一起登顶,之后她把照片一一发给这些人,并写上"Congratulations, we did it. We made it to the top of the world together."
这样的学生是招生官看了材料后会过目不忘的学生,因为招生官能够感受到她的真诚和无私,这是做慈善类活动的核心:你是发自内心地真诚无私地做这件事?还是为了完成申请任务?
4)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volunteer activities?
我觉得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一下什么是“志愿者活动”。现在只要一说到志愿者,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一帮孩子为了申请去参加的慈善活动。事实上,志愿者更深层的定义是人们为了某件他们关心的事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校园以外,学习某件他们感兴趣的事情;那些能够自我激励,用于做出表率的人。
实习就是一类志愿者工作。我们有一位学员曾经志愿在当地的汽车修理店无薪实习,因为他超级喜欢车。在讨论申请文书的时候,他的家长很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我来说,这是一家特别独特有趣的事,因为它展示了这个学生愿意为了一件自己感兴趣而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花精力花时间。不出所料,他申请的顶尖大学都对他感兴趣,他毕业于一所顶尖大学的工程专业,现在汽车设计行业有一份非常棒并且他也很喜欢的工作。
当我们的学生告诉我,他想去做志愿者。我一般会问:如果你不申请美国的大学,你还会去做这件事吗?如果回答是的,那么他是真的喜欢做这件事,他申请的大学也能看得出来,感受得到那份真诚。
6) Why you should not study at a Stanford or Ivy League summer program
我认为伯晟首席导师帕克.穆特先生说的“subset of one”,也就是说在某一细分领域独一无二的背景。
另外,哪怕你参加的是传统的夏校或者其他一般的夏季活动,如果你能讲一个独特的故事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故事本身不需要独特,关键是你如何去讲这个故事。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员在非洲的一个野生动物保护区住了几个礼拜。一般来说,这种活动会被招生官看过有钱孩子的奢侈假期。如果这个学生在文书里面写,他这样做是因为关心大自然,热衷环保。那么,这又落入了俗套。我们辅导他写的文书是,因为他喜欢画画,也学画画,他非常喜欢野生动物和自然之美。他去非洲呆了几个礼拜进行写生,画下了在世界其他地方都看不到的动物。
因此,这个问题就从“你是否是唯一一个做这件事的学生?,变成了“你是否是唯一一个有初心地去做这件事的学生?”如果答案是是的,你剩下的工作就是把你做过的事情写成一篇好文书。
8) Should college students who want to apply for graduate school seek volunteer or charity kind summer activities?
招生官会期待申请研究生院的学生会有若干个和目标专业相关的夏季活动。比如申请医学院的学生必须要在当地的诊所有4年以上实习或者志愿者的经历。法学院的申请者最好有要有做书记员的实习经历。如果一个申请建筑专业的学生有两个夏季活动的选择:去农村做志愿者帮助当地人修葺房屋和去世界之名建筑设计事务所实习,那么我会建议选择后者,如果在此基础上,他还能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情,他的申请会更令人印象深刻。
■网友的回复
课外活动是最能反映出学生软实力的。软实力可以是personal figure,可以是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可以是Public speaking skill,也可以是leadership or creative ideas, or anything that you define.
大家都知道Common app有10个活动。这10个活动会涉及到很多类别:学术,体育,艺术,社区服务,文化交流,演讲辩论,学生会组织,职业相关等等。在这你要注意,不要等到你绞尽脑汁把Essay改个几十遍的时候,AO却通过你的活动列表这个很多人忽视的细节拒掉了这些人的申请。
首先,正如题主在问题中说到,活动是要多还是精,那么就好好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吧!
一般来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活动的数量能够填满10项活动肯定比只写了三五项的效果要好。前者容易让AO得出结论: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学生对课外活动的重视态度,甚至是学生所处环境的资源丰富程度~
为什么要说一定得保证质量呢?因为AO们不是只看list,而是会看具体的内容。长话短说吧,在这只说一下AO们解读时所关注的活动之间内在逻辑合理性问题。
这这举个例子,比如说有这么一个竞赛型学生,这个学生还拥有10项高质量活动,要么这个学生是超人;要么这个学生过渡挖掘了自己的潜能,拔苗助长;要么就是假的,起码是打酱油的。因为参加竞赛要进行很多强化学习和训练,这势必会占用很多时间,没有精力发展其它的课外活动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竞赛型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的活动列表前面填了三四个竞赛经历,而后面的活动实在没有可填补的,在AO眼里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才符合真正的事实逻辑。
美国大学虽然不要求学生提供参加活动的证明,但仍然可以通过学生的填写的情况以及文书内容来判断真伪和有效性。所以如果活动你没有参与过,那么也很难在申请文书中展示出来。例如随便填写个志愿者活动,或是编个校级的比赛和活动之类的,给自己安个TITLE,看似很天衣无缝,但如果没有和文书之间的HOOK。这种情况下,AO即使不认为你是杜撰的,也会认为这个活动你只是打酱油,没有什么收获。因此这种活动对申请没什么意义。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二三线等小城市的学生,那么在以高考为主要培养方向的学校,学校的培养重点侧重在应试教育上,学习氛围是严谨而又保守的。甚至有很多老师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选择出国留学这条路。而在这种闭塞的教育氛围下,学生往往迫于考试和学校的压力,将重心放在学校的课业或者是标准化考试上,对课外活动没有那么重视,投入的精力自然也会少一些。
如果你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学生,那么你所在的学校和社会资源更丰富,学生可以选择的活动类型很多,很广。
这些学校的教育政策和对出国留学的态度也是相对开放的,鼓励学生自主创建社团,发展兴趣爱好,
【关于出国的课外活动?】 以及举办各种联谊和交流活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获得的机会自然会很多,10项活动也比较容易就填满了。当然了,举这么两个比较明显典型的例子,就是想让大家了解,美国的这套申请审核系统不是静态的,而是会不断变化的,一些投机取巧的东西也许一时有效,但是很快就会被他们识破。
现在各所大学的AO对中国的国情了解得越来越深,很多负责中国区的AO能够轻松列出国内各个知名高中,也知道一些高中在成绩单上的类似“开根号”、脱产备考这类“中国特色的做法”~
还有就是,经常会有学生问到,活动的类别丰富点儿会不会让学校感觉到自己很具DIVERSITY? 其实这是没有理解DIVERSITY这个需求背后的深意。细想想,你真的有精力把很多类型的活动做到极致?在顶尖美本申请上,“做好”其实已经难以吸引AO们的需求。而大家潜质都很突出的情况下,不投入足够的时间并长期的坚持,如何能做到极致?一个人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能成为全能,但是在某一两、或者两三个领域做到精通和持久还是很有可能的,也更符合逻辑事实。
例如一个活动不是很丰富的学生,为让自己的活动好看一些,把一个数学学习小组和几个志愿者活动拿来充数。而在申请中,却对这些experience只字未提,因为这位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时并没有很清晰的目标,更多的只是随波逐流的参与,并未形成自己透过活动的认知与思考,就没有办法进行更深入的延展。
但是在填写活动list的过程中,如果题主过于专注某一两项活动,AO可能会觉得这种专注有硬伤时,那么在活动填写时,需要适当举一两个活动打消AO这部分的疑虑。也就是说优势明显,但对应的弱点不会严重到影响这名学生的未来发展。例如一名被Yale录取的男生,从背景上理工男的形象极其明显,为了不让学校觉得此人过于geek,则在列表中加入了一项体现其人文素养的活动,并在Essay中有一定的提及。
最后,毕竟申请是一个整体,大家还是要重视common app中活动列表的填写。在填写自己的common app的activities list时,可以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AO,按照逻辑推理一下,自己在上万份申请材料中看到这个list时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做出什么样的判断。这样的话,也就比较容易知道应该按照什么思路填写自己common app中的活动列表了。
■网友的回复
这四个问题感觉是不同时期为申请不同国家的学生问的。所以首先必须分类。第一题如果是申美本的孩子问,答案直截了当:写文书万万不可写成简历(resume和CV都不行),关键问题在于高中简历里涵盖的东西,大致无外乎涉及教育背景、学习成绩、课外活动,可这些东西在申请系统的其他环节已经填写过了啊,这种重复罗列基本事实的行为如果能在招生官读申请的短短15分钟里给人留下足够深的印象的话,那也真是醉了。说句玩笑话,招生官会觉得“你当我眼瞎看不到你的活动和GPA吗”(不开玩笑的说,以本人认识的三个兼具大U和文理学院两年以上本科招生经验的招生官来看,他们看到一个烂申请后的cynical程度不亚于一个美国签证面试官看到一个满脸写着移民倾向不会说英文的大妈)。另外从美本申请文书的设计思路来看,“文书不能当简历来写”这件事也是不言自明的,看看这个Common Application的题目就明白了:Some students have a background, identity, interest, or talent that is so meaningful they believe their application would be incomplete without it.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