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OMO真义:数据革命,引发场景革命( 二 )

  新冠疫情之后 , OMO是教培业最火爆的风口 。 火爆之下 , 正是OMO逐渐被玩坏的起始点 。 在这个意义上 , 潘欣把一般虚假的OMO转型斥之为“扯淡” , 正是虚火下的一抹清凉油 。

  简单嫁接线上 , 不是OMO , 是在炒概念

  然而 , 并不是“概念”、“风口”容易被玩坏 , 概念就一定是毒药 , 风口代表的一般趋势就不值得参考 。 潘欣的思维模式 , 植根于丰富的教培行业经验 , 从现有的产品、体验上立足 , 判定大部分线下机构的所谓OMO转型无非“扯淡” , 传习邦则偏向于概念、风口一般意义上的解析 , 试图还原OMO平台化的本来意义 。 OMO平台化 , 实际是一场数据化、场景化的教培革命 , 数据是根本 , 场景是数据的自动延伸 。 而一般线下机构欠缺的正是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数据为指引组织营销+运营 , 以数据为导向综合提升学习成绩的综合能力 。 OMO的实施 , 实际就是线下教培企业全面的数据化、互联网化 。 完成数据化改造的机构 , 表面上看仍是一家线下面授机构 , 内在的驱动力则已替换为真正的数据导向 , 是一家标准的互联网公司 。 因此 , 危机之际平移学生线上授课 , 不叫OMO转型 , 无非权宜之计 。 设立一个在线事业部、再办一个区域化的网校 ,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OMO转型 。 相反 , 在线事业部、区域化网校无非是线下机构的多元化拓展 , 而非互联网公司一再坚持的聚焦、专注 。 试想 , 本来运营一个线下机构已有难度 , 增加一个运营逻辑完全不同的在线事业部、在线网校 , 不就在增加管理的难度?更可况 , 线上、线下两张皮 , 必然互相打架 , 表面上在线业务有起色 , 无非是自身的线下流量人为挪至线上 , 并无实质性的增量.....

  OMO真义:数据革命 , 引发场景革命

  精锐教育的OMO平台化转型 , 至少目前来看 , 十分成功 。 一个半月时间 , 精锐线上部分的增量收入已超过1亿元 。 尽管遭遇严重的新冠疫情 , 转至线上授课的存量 + 精锐在线的增量 , 两者相加的收入基本与疫情发生之前的上年同期持平 。

  精锐的OMO转型之所以大有斩获 , 原因在于5年投入6亿元巨资 , 一方面用于内部的IT化、互联网化改造 , 另一方面或是通过战略投资 , 或是通过内部孵化 , “积攒”在线资产以及更宝贵的在线运营经验 。 一旦all-in OMO , 精锐的在线资产统一在统一出口——精锐在线 , 内在的运营逻辑 , 无论线上、线下则已全面实现数据化驱动 。 这便是精锐OMO平台化战略的真实秘密 , 并非一蹴而就 , 更不是在原有的线上业务之上简单嫁接在线课程 , 而是整个企业的数据化、互联网化转型 。 因而 , OMO平台化转型的要诀在于整个运营逻辑的数据化 。 OMO的必备 , 是一个强大的数据中台 , 企业每日产生的数据由这一“超级大脑”汇总处理 , 线上的归线下、线下的归线下 , 是为一体两翼 , 高效运营 。 更重要的是 , 当数据汇聚于中台 , 家长、学生用户的需求得以数据化体现 , 以数据为基础 , 教培机构可以为每一个家长、学生用户按需打造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学习方案 。 是为 , 在数据革新的基础上 , 自动延展出一场产品革新、一场场景革新、体验革新......

  综上所述 , 只有基于数据 , 完成自身的互联网化改造 , 才可能真正“收获”OMO平台化改造的硕果 。 在原有线下运营逻辑、流程的躯壳上 , 简单嫁接一个在线事业部、一个区域化网校 , 显然只是在参与OMO概念炒作 , 无非“扯淡”而已 。 检验一个教培OMO平台化转型是否成功 , 一看实际的教学效果 , 一看整个运营效率是否大幅度提升 , 其他 , 无非是耍流氓 。 对于原新东方COO潘欣的意见 , 传习邦深表赞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