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实现预言”是怎样产生的?
从心理效应的角度,可以称之为标签效应,也和罗森塔尔效应等一系列期待效应有关,只不过这种标签和自我期待,不是外来的,而是自我限定和自我认同。
当我们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时,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在“我”以外,又增加了一个“监督者”,这个“监督者”的作用和身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预言,以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即大众对一个人言出必行、不吹牛等品质的认可。
一般来说,能够完成自我实现预言,并坚持遵守的人,自律性更强、更容易受到外界的约束,也更容易得到其生活群体的认可。但是有些人则不同,仅满足于眼前的快乐,以夸大、虚假承诺的方式来获得一时满足,却在后来采取逃避的措施,一方面逃避内心,一方面逃避外在的负面评价。另外有一些人没有内在的道德感,也不在乎外界的眼光,所以自我实现预言对他们而言当然不起什么作用了。
■网友的回复
之前,我去一家单位面试的时候,如果看到这家单位的办公环境,或者厂区规模,相当合乎心意,内心里特别渴望来这个地方上班,那么,在与面试者沟通的时候,个人表现就相对积极一些,就会从各个方面争取到单位来上班的机会。
如果到了面试的单位,从前台到办公环境,或者面试的其它安排,让人感觉不舒服,在与面试者沟通的时候,自己就能感觉到只是在草草应付,此时,内心里是拒绝来这个上班。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应验预言在发挥着主要作用。
首先,说一下什么叫做自我应验预言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提到“自我应验预言的概念:是指如果个体对事件的发生有所预期,并且他接下来的行为是建立在这些预期上的,那么这件事的发生会比没有预期更有可能成真。”
也就是说,我去面试的单位,我本人对它很满意,想要来这里上班。那么,想要来这里上班,便成为了我的预期;而后,在面试的沟通过程中,我会积极的表现,面试成功了,这也就是自我预言成真。
其次,在《沟通的艺术》书中,“还涉及到自我验应包括四个步骤:
1:持有某种期待(对自己或对别人)
2:表现出与期望一致的行为。
3:期待如实发生。
4:强化起初的期待。”
从这个四个步骤可以看出,自我应验预言,是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的事件,不是单纯的自我麻醉与幻想。
而当自我应验预言成真时,人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底气,因为你已经知道,在怀着某种合理的期待时,你所有的行为都是冲着它的实现在努力,且百分之百是可以成功的。
那么,这种经验不断在你的生活进行累积,整个人就会变得自信而沉稳。
最后,自我应验预言的类型:
1:自我强加的预言,也就是你自己对自己预言,然后产生的影响。
2:他人强加的预言,也就是别人对你的预言,然后产生的系列影响。
自我强加的预言,更像是自己对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而他人强加的预言,更像是别人对你的期待与肯定,这种力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
说到底,很多人还是不自信,唯有当别人对你的价值进行肯定时,才会有满足感与成就感。
从以上三方面可以看出,自我应验预言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它一定是怀着某种积极的正能量,且在合乎情理的范围内。
太超过现实的预言,那就是幻想了。
■网友的回复
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
我们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子。经济好坏是客观现实,对吧。它有具体的指标,比如股市指数,很客观。可是这些数字的涨跌取决于什么呢?很有意思,它取决于多数人的想法。
如果大多数人相信一支股票要涨,这支股票一定会涨。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抢着买。买的人多,价格当然就涨上去了。反过来,如果大家都相信一支股票要跌,齐刷刷地抛售,它就真的会跌。跌到什么时候呢?到一些人相信见底了,开始接盘了。它就真的稳住了。
心理学里,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你在炒股,除了研究市场环境,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之外——这是现实,你最好了解一下人们是怎么想的,市场的情绪如何,这家公司经营得好,但是大家相不相信它经营得好?——这些不是没有用的东西。大家相信什么,很可能就会发生什么。你的想法可以影响甚至是决定现实。那么想法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现实的呢?很简单,通过你的行动。
概念
你的想法很重要,言下之意是,你的一举一动也很重要,因为想法是通过影响你的行动,产生对现实的影响力。很多人以为,你买卖股票只是受到股票市场的数字影响。你是被动的。这是故事的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你买卖股票也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数字变化,你也是主动的。选择买入或卖出一支股票,你的行动也在向市场释放一些信息。它们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现实。
每个人都在通过行动创造现实,但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
如果我头脑中有一个想法:我很差,我是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它就会导致一个行动,我很可能在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玩游戏。时间过去了,我通过行动创造了一无所获的现实。我就想:你看,我早就说过吧,我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我认为自己很失败,这是我的认知。我玩了一晚上的游戏,这是我的行为。连接这两者的,是另外一个变量,叫做情绪。当我认为自己失败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叫做抑郁的情绪,伴随这种情绪出现的,有无力感,失去兴趣,精力减退,从而没有力量去面对本该完成的任务。把这三个部分连起来,就成了一个循环,叫做向下的螺旋。我们经常陷入螺旋而不自知。
这是抑郁最可怕的地方,只要开启就停不下来,越陷越深:我有了这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就开始自暴自弃的行为。这些行为导致更糟糕的现实,进一步强化了原来的认知。认知又产生情绪,情绪又导致行为,行为又塑造认知……很难从内部打破这个螺旋。幸运的是,在最近 100 年中,心理学家探索了一些改变的方法。我不光会教你这些方法是什么,还会告诉你方法背后的规律。现在我要告诉你的就是第一条规律。
刚才说的三个变量,认知,行为,情绪,合在一起叫做认知三角形。它是三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的心理变量。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分析一个人的心理过程,三个变量是基本工具。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千变万化,仔细分析起来,都可以看到这三个变量的交互影响。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网友的回复
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做营销的在了解用户习惯时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我们会问自己的朋友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但往往结果是朋友的看法和自己相同,但是最终用户反馈的事实结果却是相反的。后来我重复这些过程并录音摄像仔细对比发现,当我在问他时我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动作都在无意识的向他传递一些我对于观点的信号,这些信号他会接收然后传递出尽量偏向我的答案。
相类比一下就会发现,当我潜意识里暗示自己很帅,多年以后我一定会变得很帅。这也是潜意识会自动把我和“帅”联系在一起,并且会更加在意我的外貌,一些列过程和有意无意的外形改造之后我真的变帅了。
我觉得自我实现预言的关键点就是潜意识里的认可。
【“自我实现预言”是怎样产生的?】 认可后,我们就会无限的有意无意更加在意这个东西,这种“在意”无限叠加之后就会形成改造,最终变为事实。
■网友的回复
信念或自我实现预言可以约等同于心想事成的法则:因为对一件事情有所信念和欲望,所以你在日常中会更多的关注你所相信的事情,所以会潜意识去收集更多你相信事情的信息,更容易触发你对这件事情做出一些行动,然后行动让你所关注事情发生。 (多去做出行动让想要的发生,自我实现的预言就会像吃饭一样简单,如:想吃鸡排,百度附近鸡排店相关信息,最近的在哪,怎么去,去鸡排店或者点外卖…,最后吃到你想要的鸡排。鸡排可以换成任何事情,只要不违反客观规律,不犯法,你可以做到任何你想要做的事情,去做些什么让想要的发生吧!)参考:"信念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这句话是真的吗?信念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 Waker 的回答 -
推荐阅读
- 大学中怎样和老师建立友好关系
- 怎样正确对待亲人势利眼的作为
- 怎样读史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那种文言版的
- 怎样看待朋友圈转发的“母亲越强势,对家庭毁灭性越大”
- 北京男怎样认识北京女生
- 甘肃人来北京发展,怎样找到甘肃人一起报团取暖
- 印度传统医学疗效怎样
- 新装修的婚房装修完成后多久入住比较合适,怎样减少甲醛和其他污染物
- 以前的人如果在外拿手帕擦鼻涕以后会怎样处理手帕
- 现在在北京末流211读大二,如果想去美国读研,该怎样准备